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29518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2 .积累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3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4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5 .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培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章内容;2 .难点: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桃花源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

2、花源,感受桃源之美。2 .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包括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陶渊明的作品风格,强调其自然质朴、意味隽永的特点。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3 .知识链接:讲解“记”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4 .讲解本课字音字形:读音: 豁(hu。)然:形容

3、开阔或通达。 俨(ydn)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qidnm6):田间小路。 黄发垂髯(tio):老人和小孩。 邑(yi)人:同县的人。 诣(yi):至U。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鲜美古:新鲜美好今:指食物的新鲜美味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5 .朗读停顿:“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4、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桃花源记主要讲述了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渔人在捕鱼时,无意间发现一片桃花林,并沿着溪水进入一个山洞,来到了桃花源。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不知外界朝代更迭。渔人在这里受到了热情款待。离开桃花源后,渔人试图沿原路返回,但未能找到入口。他将此事报告给太守,太守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却无果而终。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此人一一为具言

5、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具言”的意思是详细地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一一详细地向(他们)说出所听到的事情。“具言”体现了以下几点:详细叙述:表示渔人讲述得非常全面和细致,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而是包含了各种细节和情况。诚实分享:意味着渔人没有隐瞒或省略重要信息,而是如实将所知道的事情传达给桃花源的人。信息丰富:说明渔人所闻的内容可能涵盖了多个方面,如外面世界的政治、社会、风俗等。桃花源中人叹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对外面世界的感慨:渔人向他们讲述了外界的情况,他们可能对外面世界的战乱、纷争和苦难感到叹息和悲哀。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6、:意识到自己虽然生活安宁,但与外界隔绝,可能会有一种无奈和叹息。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外界的混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对桃花源的未来感到不安。对他人的同情:对外面世界的人们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和叹息。对无法帮助外界的无奈:虽然他们生活幸福,但无法帮助外面的人摆脱困境,由此产生无奈的叹息。对自身的局限性的认识:意识到他们的生活虽然美好,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桃花源能否永远保持宁静的担忧:担心这种宁静的生活会被外界的因素所打破。对历史和命运的感慨:引发了他们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从而发出叹息。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诣太守,说如此”中的“如此”包括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具体

7、内容可能包括以下方面:桃花源的位置和环境:描述了桃花源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如生活平静、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等。桃花源的社会风貌: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人们自给自足。居民的来历和历史:可能涉及他们如何到达桃花源以及在这里的生活经历。对外界的了解:渔人可能会讲述他们对外界世事一无所知的情况。离开桃花源的经过:包括如何找到出口,以及出来后做的标记等。这些内容使得太守了解到了桃花源这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之地,也引发了后续的故事发展。7 .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开头:文章以渔人捕鱼为开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为下文发现桃花源埋下伏笔。发展:渔人“

8、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随后进入了桃花源。在这里,他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款待,了解了他们的宁静生活。高潮: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他出于某些原因,“诣太守,说如此二结局: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去L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从此消失。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作者通过桃花源记主要表达了以下社会理想:和平安宁:向往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们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自由平等:渴望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相互尊重、自由相处。丰衣足食:期望人们能够过上自给自足、物质丰富的生活。

9、睦邻友好:邻里之间关系和睦,相互帮助、扶持。道德高尚:社会成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诚实、善良、正直。安居乐业:人们能够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享受生活的乐趣。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这个理想的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8 .主题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构建桃花源的目的和意义; 理解桃花源的象征意义,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理想的生活。9 .总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撰写一篇短文,主题为“我心中的桃花源二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