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匆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8匆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匆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Q2 .理解和感悟描写“时间匆匆”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懂得时间的珍贵,使学生珍惜时间,切勿虚度人生。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和感悟描写“时间匆匆”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描写“时间匆匆”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警句?请说出一两句。(学生回答)师: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在生活中,无情的时光老人带走了我们很多很多,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生回答。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那么让我们先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朱自清先生。看看这位大散文家是怎样来写匆匆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围绕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2 .交流反馈(1)指名
3、读课文,正音。(2)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3)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围绕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围绕“匆匆”二字,紧扣标题“匆匆”,从“时间匆匆”(板书),“无所事事”和“追问不已”三个方面引发种种思考。)3 .指导分段师: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按分好的段落,指名分段朗读)分段讨论: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段?有什么依据?理由是什么?这样分段的理由是什么?(按照时间顺序,将过去的日子分为“已去的、“在走的”、“要走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段。)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领悟情感。1 .品读第一段,感受时光的流逝之快(1)朗读第一段,思考写了什么
4、?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个分句有什么关系?把什么比做什么?说明了什么?第三个分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在全段和全文有什么作用?(2)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在默默地溜走,时间流逝得很快。)这种感受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句式表达出来的?(反问句)你能把这句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吗?(时间是默默地溜走的,时间是流逝得很快Q)(3)体会到了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情感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 .品读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1)默读第二段,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了时间怎样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呢?(比喻、拟人、排比)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好
5、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溜走。)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你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这种感受吗?(自由读、指名读)如果你就是那个洗手、吃饭、睡觉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惋惜、无奈)作者的心情也正如你所说的一一不甘心!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二段。从段落的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排比中插入问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不仅使问句独立突出显眼醒目,而且一层一层地加强所要表达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情感。)(2)学生自读第三段,找出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排比句,体会表达效果。谈谈自己的理解,在感悟中受到教育和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段,体会作者
6、情感的变化。3 .品读四五段,深刻领悟时间流逝之快(1)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下来。(2)全班交流。(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四、回读课文,深化理解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作者对时间有怎样的思考?2 .交流汇报:你觉得作者对时间有哪些思考?你又有哪些思考?谈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说说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 .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警句,并摘录下来。3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情感表达,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