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35314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朝江南城墙的修筑和形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六献喃城墙的鳏和形制一般认为,城墙普遍兴起于春秋时期,随着战国频繁的征伐,大多数的中小城郭城墙逐渐加厚,军事机能被大大强化,这一倾向为秦汉所继承。佐原康夫:春秋战国时代的城郭,文博,1989年第6期。正因为城墙所具有的强大防御功能,故章生道指出:“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以上论断说的是城墙发展的一般情况,但对于早

2、期南方城市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南方很多郡县都没有城墙,孙吴时期才普遍建筑城墙。侯旭东:北魏村落考,本书编委会编:何兹全教授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那么,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城墙修筑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本文试以江南地区本文所说的江南,指六朝扬州的东部地区,大致以丹阳、宣城、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义兴、晋陵等郡为研究范围。为例,就其修筑情况及形制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一、东吴江南城墙修筑的兴起汉末以来,动荡的时局促使了江南城墙修筑的兴起。由于江东政权是在征服山越、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故被征服者的

3、反抗往往十分激烈,史称“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工三国志卷六O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95页。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郡县可能就有了城墙修建。余姚古县城,秦置县,初无城墙。因余姚处于浙东要冲,可控扼吴越,故建安五年(200)东吴对余姚古城扩建后修筑了城池。城周一里二百五十五步,高一丈,厚二丈。施宿:嘉泰会稽志卷一二八县,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37页。建安十三年(208),东吴名将贺齐平山越,作为镇抚山越的重要据点,置始新城,为新都郡治,“其子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五步”。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二四城池下严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9册

4、,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657页。古之城郭之制,内城称城,外城称郭,即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但这一时期的郡治可能大多有城无郭,不仅始新城没有外(罗)城的记载,像乌程县,史载:秦置县,三国时,为吴兴郡治所在,但“自汉及隋,唯有子城,而无罗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湖州“菰城”条,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85页。以上城周不足三里,显然都是一些小型城墙。按佐原康夫的观点,周长七里以下的城,即为小城。参见佐原康夫:春秋战国时代的城郭,文博,1989年第6期。当然,作为吴人主要的统治据点,孙氏定都之地大多是有城墙的。孙氏起兵江左,初据吴郡城。吴郡城源自春秋阖

5、闾城,城垣三重,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K步二尺”,袁康:越绝书卷二吴地传,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7一8页。吴大城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因为“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原文虽记载为“四十七里”,实际上我们将四边相加,其周长为三十七里左右。外有城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内有小城“周十二里工设陆门、水门各八座。三国时期依旧,左思吴都赋曾云:“郛郭周匝,重城结隅。通门二八,水道陆衢。”萧统: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规模宏大的吴郡城,成为孙氏早年的统治据点。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即将爆发,

6、孙权“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许嵩:建康实录卷一太祖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在京口,孙权筑铁瓮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工脱因: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城池引顾野王舆地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2619页。建安十六年(211),因军事上需要,孙权从京口徙治秣陵。次年,筑石头城。石头城“环七里一百步”,“吴时悉土坞工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引舆地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1559页。鉴于长江中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时也为了与上游刘备争雄,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孙权“城武昌”;东吴黄武八年(229),孙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业,“城建业太初宫居

7、之”,“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太祖下,第3839页。江南真正开始广泛修筑城墙始自孙权统治中期。那时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大规模的对外征伐业己结束,由于长期的征伐,社会经济残破,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成为急务。其中,重要举措就是修缮城池,保境安民。赤乌三年(240),孙权下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江表传,第1144页。城郭,即城墙。一般而言,都城墙三重,郡城双重,县城单重。谯楼,修于城门之上,用于望远,又称望楼。高高的城楼既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建筑,使远道而来的人们可以看到城门的具体位置,同时城市里人可以观察和控制人员的进出,窥探远

8、处的敌情,以便能及时向城内发警戒信号。像吴郡的谯楼高大宽敞,孙策曾“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第1110页。堑,即护城河,多为人工开挖的河道,也有借助于自然河道的。城郭、谯楼、壕沟等防御设施,是城墙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防备盗寇侵扰,东吴政权明文要求各地郡县积极修治,可见当时大量郡县是没有城墙及其附属设施的。诏令的执行力度怎样呢?就正史记载来看,此后筑城的情形的确多了起来,如赤乌四年(241)“陆逊城制”,赤乌十一年(248)“朱然城江陵”,建兴元年(252)“城东兴”等。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卷四八吴书孙亮传,第1144、1147、1151页。方志记载较为翔实。阳羡

9、城,建于赤乌六年(243),“筑城周回一里九十步,高一丈二尺,厚称之,壕阔三丈五尺工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三城郭,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2983页。阳羡城虽然不大,但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在一丈二尺(约2.8米),四周有护城河,宽达三丈五尺(约8.1米)。永康县城“吴赤乌八年(245)筑,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工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二四城池二金华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9册,第653页。南始平县城“周回四百步,吴永安(258一264)中筑”。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地理门二城郭,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7292页。句容县,吴时“治子城,周回三百九十丈,上阔九尺,下阔一丈

10、二尺,东西长九十丈,南北长八十五丈。”程文:弘治句容县志卷一城池,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11册,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4年版。句容城墙的厚度,基址一丈二尺,最上为九尺,向上呈收缩之势。此外,还有一些城后世被废弃后,就湮没无闻了,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三金华府“永康县”条:“旧有城,相传三国吴筑,周一里有奇,后废。”与一般县城相比,东吴都城建业规模较大,都城周长达二十九里一十九步。不过,从已有材料来看,建业都城未见有城墙的记载,有竹篱作为城墙的象征,城门处建门阙,以作通道。都城没有城墙,如何抵御外来侵扰呢?学者推测东吴都城的防御设施主要就是围绕都城的河流,即其西为运渎(南段)和潮沟

11、西线(北段),其北为潮沟主线,其东为青溪。当时曾对这些河流开凿疏浚,挖出的河泥可能就堆在以竹篱城垣一线。像青溪,即赤乌四年开挖的东渠,宽度达20米以上,深为约2米。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90、67页。建业城内有太初宫、昭明宫、南宫等宫殿建筑群。太初宫又称建业宫,孙权居住之所。初建于黄武八年(229),“材柱率细,皆以腐朽”。赤乌十年(247),“徙武昌(宫)材瓦”进行改作,十一年,宫成。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第11461147页。昭明宫,孙皓于甘露年间(265266)筑,与太初宫东西相望。按太康三年地记:“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宫方五百丈,皓所

12、作也。”可见,在太初宫、昭明宫周围都有宫墙围绕,因孙皓营新宫“穷极伎巧,功费万倍”,三国志卷四八吴书孙皓传注,第1167页。故昭明宫边长五百丈,远远大于边长三百丈的太初宫。太初四周宫墙开八门,其中南面五门,正中公车门,次东升贤门,更东左掖门,次西明阳门,更西右掖门。东面正中苍龙门,西面正中白虎门,北面正中玄武门。内有神龙、临海诸殿。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太祖下,第55页。南宫,即吴太子宫,具体情况不详。据此,东吴的都城是比较粗陋的,四周环有借助自然河道并辅以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无城墙,可能有堆土作为城垣的标志;而宫城有墙,估计与后代的城墙相仿。这一时期所修城墙,以夯土墙为主,像己提到的石头城“吴时悉

13、土坞”。至于其他几例史料,虽语焉不详,但就当时基本筑城技术来看,多系土墙无疑,按葛洪抱朴子曰丁吴景帝时,戍将于广陵掘诸冢,取版以治城,所坏甚多。”三国志卷四八吴书孙休传注,第1162页。“取版以治城”,是我国传统的构筑城墙的基本方法版筑夯土墙,即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层层用杵夯实修筑城墙。除了夯土墙,用砖包裹城墙的情况也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孙权在京口筑的铁瓮城“内外皆固以前壁:考古证实了这一点。铁瓮城周长约相当于今IIoO多米长,开南、西两门,城墙用夯土修筑,“夯筑使用平圆形夯杵头,形成平圆式夯窝”,铁瓮城考古队:江苏镇江市铁瓮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5期。其特点是依山而造,抱合山体,

14、尚存的夯高约720米不等。2004年对门址实施抢救性发掘,显露出东西宽约17米的西侧门墩以及砖砌台基墙遗迹,与门墩相连接的城垣宽约20余米,包砖墙遗迹残高逾2米。刘建国:镇江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刍议,中国文物报,2006年2月24日。铁瓮城完全属于一座军事堡垒。由于城墙外侧用了包砌的护坡砖墙,特别坚固,具有良好的防御性。综上,孙吴时期在政府的主导下,江南地区郡县城墙修筑普遍起来,但除了前代留下的诸如吴郡城保持其宏大气势外,这一时期,一般新修县城城墙规模较小,周长往往在一里左右,单重,有城而无郭;墙高、厚基本相当,多在一丈二尺至一丈八尺之间,基址较宽,向上略呈收缩之势;护城河绕在城墙之外,比较宽

15、阔,像阳羡城,阔达三丈五尺。一般郡县城门设置情况,限于史料,只能阙如。重要的战略要地,规模则较大,且多借助地势,像京口铁瓮城周长二里多,建业石头城七里多,它们均依山而造。而都城建业属于草创之际,很多方面不够完善,都城无墙,故护城河极宽,宽达20米,成为建业城的主要防御工事。宫门建设也不完善,太初宫开八门,多设在南面。建业城门则缺乏史料记载。材质方面,这一时期是以夯土墙为主,甚至还有篱墙,也零星出现了以彼包土的城墙。按孙权的诏令推断,这一时期新修城墙应该设有谯楼,不过像吴郡城这么高大宽敞的谯楼,估计是前代所留。二、东晋江南城墙修筑的发展西晋废建业,复其旧称秣陵,江南处于贬抑的地位,城墙建设因此也处于停滞状态。司马氏渡江,秣陵县复为偏安政权之统治中心,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促使了江南城墙建设的继续发展。首先是建康城的进一步完善,重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善建康城门,外郭城出现;二是修筑建康宫。约在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建康城开始大规模建设。建康城本东吴建业城旧址,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据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台城古迹图考载:“晋元帝初过江不改其旧,宋齐梁陈皆都焉。”可见,东吴的建业城基本奠定了六朝都城的格局,同时,以竹篱绕城的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刘宋时期。史称:“自晋以来,建康宫之外城唯设竹篱,而有六门。”司马光:资治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