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3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本本 章章 要要 点点*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印象的形成过程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心品质中心品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预言自动实现*认知启发认知启发*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情境同一性情境同一性*自我监控理论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
2、联系与区别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硬币实验 布鲁纳(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
3、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
4、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
5、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印象形成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
6、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Fishbein,1964)。(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7、。(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特征A特征B真诚+3(3)理解+3(1)热情+3(2)自信+1(3)聪慧+2(4)多嘴0(3)多嘴-3(3)注:括号中为权重注:括号中为权重a.加法模式加法模式(特征多少特征多少)A:3+3+2+(-2)=+5 B:3+1=+4 ABb.平均模式平均模式(特征强度)(特征强度)A:+541.25 B:+422 ABd.中心品质理论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多嘴 BA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
8、成过程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化:个人属性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对个人的知觉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个人状态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团体属性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对团体的知觉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团体状态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9、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二)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Kenny&Voie,1984;Kenny&Albright,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
10、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二、晕轮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
11、mary 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材料呈现顺序外向(被试判断)内向(被试判断)单独外向953单独内向386先外后内7811先内后外1863a.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b.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
12、会知觉偏差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评定特征评定特征高吸引者高吸引者一般吸引者一般吸引者无吸引力者无吸引力者受欢迎性受欢迎性65.3962.4256.31婚姻能力婚姻能力1.700.710.37职业地位职业地位2.25
13、2.021.70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二、晕轮效应预言自我实现效应(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罗森塔尔效应试验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是随机指定学生的。无论一二年级,实无论一二年级,实验组的孩子智商提验组的孩子智商提高数
14、多于控制组高数多于控制组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Tversky&Kahneman,1973)a.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15、b.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c.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
16、ly,1955)。(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第四节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三、自我表现策略三、自我表现策略四、印象管理的识别四、印象管理的识别第四节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