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5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五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体会之”“其”两个典型的文言词语的运用。3 .感受责问者的思辩过程,分析“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 .理解课文,体会之”“其”两个典型的文言词语的运用。【教学难点】感受责问者的思辩过程,分析“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流程】一、谈话揭题各位同学,你读过哪些文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二、初读课文,经验链接1.对于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你有多少了解?5 .过渡:看*“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大家并不陌生,先试着读一读。6 .指名尝试朗读课文,指正字音。重点强调
2、:鬻(yC)、夫(fi)7 .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书中的注释了解相关信息,谈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要点:字音变化。“夫”的日常用法读红,而在文言中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时读fUO字形感悟。“吾”“吾”,从五从口,文中当“我”讲。对于其本义有多解,有认定“五”位居九个数字之中,有自我为其中心之义。也有认为“五”其交错的结构形态,可能是远古巫术符号,含有“禁止”的意思,所以推断出“吾”是对自我言语的一种约束、一种限制,由此引申为对自我的内省,如“吾日三省吾身字义理解交流:注释中的说明,有哪些出乎你的思考?(学生自由交流)8 .集体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要素概述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谁能用一句话
3、概括一下?2 .作为一个故事,其基本的要素是时间、地点和人物,你能认真阅读原文,从中找到答案吗?3 .交流。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依据:“楚,地点:楚国。依据:“楚二小结:一个“楚”字,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依据,这就是文言文高信息量的体现。人物:楚人(鹫盾与矛者)或有人、有个人。分析:在文中指向这个主人公“楚人”的词语有几个?1 .“吾这是文言中对自己的一种称呼,相当于第一人称的我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自称?(余、子、在下)2 .其。他人描述中的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二3 .子。对他人的一种礼貌用语,表示尊敬的称呼,相当于第第二人称的“你”。你还知道哪些文言中的第二人称词?(尔、汝4 .分清了故事中
4、的角色,我们来一次分角色朗读。点评要点:角色感、对话感(叫卖与责问的语气)。四、三读课文,程式分析1 .如此短小的篇幅,同样精彩。请仔细阅读课文,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 .交流。起因:器盾与矛。经过(发展):对话(鬻者誉一或问)。结果:其人(器者)弗能应也。3 .小结:这个故事最为详细的经过几乎都是由对话来完成的,所以读好两人的对话是关键。五、精读课文,细品文言1.出示鬻者的描写。4 .理解。“誉请你用“誉”组组词。(荣誉、信誉、赞誉、名誉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从这些词语中挑一个能解释此处“誉”的意思的词(赞誉)。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进一步得出“誉”的含义:赞美,夸赞。(2)
5、“誉”什么?“誉之日”中的“之”是什么?(“之”代指“盾”)那么,假如这人卖的是瓜,“誉之日”的“之”则是一(瓜)卖的是花,“誉之曰”的“之”则是一(花)文中的“楚人”所誉何物?(板书:盾矛)(3)如何“誉”?叫卖中,他强调了盾和矛的什么特点?(板书。盾:坚矛:利指名学生读。在板书上添加“之:盾之坚、矛之利。体会:这样的说法和直接说“坚盾利矛”有什么不同?用一个“之”将事物的特点强调出来,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补充说明提供一个关键词:吾盾之坚,“坚”到什么程度?物莫能陷也。(理解句意)吾矛之利,“利”到什么程度?于物无不陷也。(理解句意)你能模仿这样的结构来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吗?牡丹之艳,百花莫能比
6、也。豹之速,百兽莫能及也。小结:句式中的“之”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功能,真是奇妙之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责问者话中的“之”又是什么意思呢?5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6 .理解。(D之:的。子之矛:你的矛。子之盾:你的盾。(2)何如:如何,怎么样。7 .分析:何如?有几种结局?两种:要么矛戳穿了盾,要么矛无法戳穿盾。不同的结局说明什么?矛无法戳穿盾,说明“盾之坚”。矛戳穿盾,说明“矛之利二这不正是器者所说的吗?他为何“弗能应也”?两者都是他的,如果证明了他的“盾之坚”,那么就说明他的“矛之利”是假的;如果证明了他的“矛之利”,那么就说明他的“盾之坚”是假的。这就是所谓的“自相
7、矛盾”。六、寓意延伸,思维分析8 朗读文后评价。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9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10 说说你读完这则寓言故事的收获。(学生自由表达)要点:言语方式,逻辑思考,故事寓意。11 请深人阅读课文,你能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一下他们的思维过程吗?叫卖思维:当一个人要兜售自己的商品时,思维方式是什么?责问思维:你认为这个“或日”的目的是什么?(疑惑、讽刺、提醒)应答思维:其人“弗能应”时,又是如何思考的呢?12 小结: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这个故事中,楚人尴尬的原因就在于这“子盾”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也许你认为这人是真不够聪明才如此,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存
8、在呢?请你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七、布置作业,课后探究“矛盾”是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请大家课后完成两道作业:1.熟读本课,背通课文。2.按照“矛”与“盾”的对立关系,写出下列进攻武器所对应的防御武器:矛对盾箭对()子弹对()鱼雷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背通课文,进行简单的文言句式训练。2 .拓展思维训练,初步形成健康的矛盾观。【教学重点】背通课文,进行简单的文言句式训练。【教学难点】拓展思维训练,初步形成健康的矛盾观。【教学流程】一、文本回顾,趣味背诵1 .我们来回顾一下学过的故事。(形式:指名单独背诵、小组接龙背通、角色表演背诵)2 .针对
9、评价。(要点:字音、句读、情感)二、作业交流,思维辨析1.你搜集了哪些资料?请与大家交流。3 .交流。(1)要点(允许学生说出自己搜集到的更多对应):矛对盾箭对(盾或甲)子弹对(防弹衣)鱼雷对(声纳)(2)简述各组对应的进攻与防御的基本原理。4 .小结:你从武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三、仿写练习,自主体悟1.仿写指导。时代在不断发展,叫卖的武器也随之有了变化,而不变的是进攻与防御之间的关系。如果叫卖人的思维模式仍然不变,就只能是换一种兵器的笑话而已。你能学着模仿一个吗?5 尝试叫卖:“箭”与“甲楚人有鬻()与()者,誉之臼:,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日:吾()之利,于物无
10、不陷也J或日:“以子之(),陷子之(),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与无不陷之(),不可同世而立。6 .学生练习。7 .交流朗读。四、关注现象,提升价值1.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现代武器的了解,都写出了现代版的自相矛盾。虽然读起这个故事,大家都觉得主人公愚不可及,但请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吗?学生自由交流观察到的人与事。例:俗话“又想马儿跑(牛耕地),又想马(牛)儿不吃草”;又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又不想刻苦学习;自己脱发却推销“生发灵”2你如何看待“矛盾”这种现象?要点:它无处不在,对立面水远是相对的;化解矛盾同时也在创设矛盾。3.你准备再以什么为主题来研究一下“矛盾”现象?学生自由交流五、总结全篇,无限延伸无处不在的“矛盾”现象,呈现的事物和方式可谓千差万别,但蕴含其中的道理是永恒的,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并且应该积极地去利用它的存在规律,不断地探寻和研究,让它像宇宙一样,延伸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