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共服务均等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公共服务均等化.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热点】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概念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二、背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至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意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式。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为新时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2、化指明了价值目标和基本遵循。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我国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比如:公共服务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人的发展:教育落后,会限制个体技能的提升;缺乏就业机会,不仅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有可能会失去人的尊严和自信;没有基本社会保障,不仅有可能让人民失去安全感,还有可能影响家庭对下一代人的投资。通过为城镇困难群体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并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升其获
3、取收入的能力,有效改善其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显示,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消费率可以从51.9%提高到55.2%。也就是说,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降低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增加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从而增加社会消赛规模,畅通“内循环”的消费机制,提升居民消费倾向,由此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促进消费经济增长,更好地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推手。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实现了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
4、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配置失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向群众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结果的适当均平,从而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关键。让进城就业和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转化为市民、享受与城镇户籍人员同等的公共服务,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覆盖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的生存基础,首先,能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次,
5、能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巨大的消费需求,真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对策:一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同步建立和协调推进,为促进共同富裕夯实根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二是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与模式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充分依托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探索“大数据+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区块链+公共服务”,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