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47944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摘要:本文研究实现美育价值引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跨学科融合,对开展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实际方法。在教学中依据博物馆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开展走进展博物馆系列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审美培养中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课程设计加工,上升为课程内容的各种资源相整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博物馆“进”校园让“课堂”与“殿堂”紧密携手,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姊妹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探究学习,学生观察生活转化为思路,对艺术进行再创造

2、。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美育、学科融合一、以美育教育为契机传统文化“云”课堂与殿堂携手促进学科融合美育教育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让美育从“软要求”变为“硬指标”:2020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校全面、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美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绝对刚需。国家政策的引领、制度的保障,从宏观凸显了美育的核心意义与价值,从微观角度关注学生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逐步达成向传播、弘扬、创新传统文化,跨学科联动发挥育人功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利用线上虚拟技术走进故宫博物院,龙腾虎跃生肖“云”展览,在我是“文化小

3、使者”故宫小小讲解员教学情境中,小组结对根据线上展览的导引分成三组,从虎文物、与虎有关的端午节传统节日习俗、成语古诗与名人故事,三方面展开自主学习。学生尝试美术多种表现形式和材料的绘画、工艺制作,融合了书法学科的象形文字临摹,转化为艺术元素创作,语文学科融合名人故事、古诗促进文化积累,音乐学科的融合在绘画欣赏中增添了独特视听感受。知识量丰富了也更易学生接受。(一)、“美育”中的想象力与创新教育一文物上奇妙的甲骨文图案传统文化剪纸和文物会碰撞出哪些有趣的火花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与老虎相关的文物藏品,从文物造型、类别、年代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细致讲解。剖析西周青铜

4、器虎戟铺上的神秘兽面,融合书法学科甲骨文临摹,虎头纹老虎的眼眶是金文和甲骨文的“臣”字。殷商早期和中期开始,虎头纹嘴部不是“凹”字形,变成了有牙齿的嘴,如甲骨文的“齿”字。学生用勾线笔临摹象形文字,感受文字既是图形的奇妙组合。概括、夸张、简化的艺术手法,展开绘画、剪纸、刮画、吹塑纸版、等多种形式的创作。以当代的创意实践回应来自西周先民的凝视。发掘美术、书法学科在知识领域的融合,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审美意象。(二)、“以画代话”发挥传统文化审美教育一美术民俗风创意画深植文化内涵,“以画代话”树立民族认同感。虎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有镇邪祈福的寓意,民间有“虎食五毒”的说法。为

5、乞求平安,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吉祥物,虎头鞋、虎头帽、肚兜、艾草香囊、虎头枕等文物,成为孩子们争创作的题材。“画虎于门冀以卫凶也”在老虎简练与夸张的造型、鲜艳色彩、丰富花纹装饰设计中,学生体验年画创作乐趣,“物以致用”尝试动手剪纸装饰自己的家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树立“设计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感悟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三)、语文与美术融合教学一文化百科中的名人热潮线上展览还贴心的为学生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O学生熟知的三人成虎、与虎谋皮、管庄刺虎在成语中领悟深刻哲理。认识属虎的名人,科学巨匠张衡不仅是科学家,在绘画和文学上的造诣颇高,是个文艺全才。吴中才子唐伯虎,书画全能,民间流传着“唐伯虎点秋

6、香”、“唐寅卖扇记”等故事。医圣李时珍,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学生在图文结合的手抄报创作中,激起一波古代文化名人热潮,自发搜集和自己生肖相同的古代名人,实现了点到面的学习带动效果。二、传统文化与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赋能(一)、与时俱进把握美育时代内涵课程+项目传统文化异彩纷呈如果说校本课程博物馆进校园是项目式的文化传播,那美术教材关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课程设计,则是由浅入深系统的、目的明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文化渗透。美术教材共九册书,在民间色彩、传统图案、民俗装饰等方面添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课程,形成纵向民间艺术单元。文化知识的贯穿融合,优化了学生知

7、识结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代结合有所创新达到“古为今用”为传统文化艺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青少年+艺术+互联网技术开辟美育课堂新路径美术实践课中带领六年级学生走进山水画卷般的服饰色彩,感受北宋画家王希孟所绘的青绿山水长卷。利用互联网技术,Al全景图、虚拟与现实实景观看,初步赏析画卷,认识传统色彩,色彩千变万化,始终离不开五色:青、赤、黄、白、黑,构筑成了中国的传统“国色”谱系。学生观察研究尝试浸染布料,劳动课上用针线制作演员身穿的青绿衣,在色彩美中体悟劳动美。课堂逐步达成优化美育氛围,构建课程、活动、环境三方位一体的美育新格局。2、落实核心素养能力姊妹艺术融合

8、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绘画、舞蹈、音乐在内的所有视听艺术,其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受到创作主体的人生阅历、社会态度和审美情感支配。舞蹈只此青绿对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绘画意境的创新演绎,无疑是当代舞蹈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创新出的一束舞台光芒,是绘画惊世之作化身舞蹈诗剧的创作典范。体育老师从“青绿腰”着手,引导学生关注舞蹈动作,感受舞蹈中的节奏、韵律、舞台聚散的位置变化。绘画与舞蹈从来就有“异曲同工”的审美之妙。比如,敦煌古代壁画中的“飞天乐舞”,就是以绘画艺术演绎舞蹈旋律的经典图像。教师详细讲解在舞蹈中,演员们身姿的俯仰变换、极度倾侧以及在舞台上的奔走聚散、组合变化,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

9、山水画艺术“虚实相生”“险中求正”“聚散得宜”“移步换景”“顾盼有情”的艺术韵律和节奏审美之妙。音乐老师从中外古典剧的音乐中,引导学生聆听乐器的音色、分析乐曲的速速、力度,感受乐曲的情绪。新课标将课程划分为三段,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舞蹈与美术、音乐相融合,激发学生的联觉感受,在跨学科实践中进行了一次实验教学。借助只此青绿舞蹈,带领学生领略“曲绘融通”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审美文化观念,其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创新样态。绘画、舞蹈、音乐属于视听欣赏的艺术创作形态,不同的是绘画是静态的艺术展示,而舞蹈、音乐律动呈现了动态的肢体语言,虽有不同,但都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正是学科间的诸多的共通之处,促使学生进一步欣赏、表现、创作、融合,强化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审美表现、创意实践能力。我们的美育教育,除了教会孩子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让他们自己判断心中的美。参考文献: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 .2020年IO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3 .吴为山中国教育报版名:文化周末2022年03月04日第4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