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内镜外科治疗策略(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内镜外科治疗策略(全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内镜外科治疗策略(全文)摘要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治疗较为复杂,尤其是迟发性医源也旦道损伤,其治疗时机及治疗措施的把握至关重要。内镜外科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均发挥重要作用。内镜外科治疗因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等优势,已成为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治疗选择。且内镜外科治疗可为二次胆道修复手术创造机会与条件,也可以控制修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及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内镜外科治疗必将成为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胆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各种创伤性因素或医源性因素均可导致肝内外胆道损伤,其中创伤性胆道损伤
2、较为罕见,医源性胆道损伤居多。医源性胆道损伤指因肝胆外科手术等医源性操作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胆道损伤,是肝胆外科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达0.4%1.5%.LC是目前发生医源性胆道损伤主要的原因。肝移植、内镜有创操作等也会造成医源性胆道损伤。LC开展之初,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0.4%0.6%)相较于开放性手术发生率(0.2%0.3%)居高不下。随着肝胆外科手术操作的进步与日益规范,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胆囊结石发生率高,医源,性胆道损伤仍是临床常见问题。当前医源性胆道损伤趋向于复杂化与困难化,常涉及胆道、肝动脉和门静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或合并性损伤。这对修复措施及时
3、机的抉择提出新挑战。以早期手术修复理念为基础的无炎症、无缺血、无瘢痕的健康胆道手术原则,以胆管对端吻合及胆管-空肠吻合为主要的确定性修复手术方式,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再次手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不可避免会有二次创伤及术后并发症问题。此外,外科手术的最佳修复时间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内镜外科治疗作为微创非手术治疗方法,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尝试。内镜外科治疗被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其医源性胆道损伤治疗的定位,并规范适应证。笔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内镜外科治疗在医源性胆道损伤治疗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结合笔者团队经验,对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内镜外科治疗策略进行阐述。一、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分型医源性
4、胆道损伤情况复杂,分型方法繁多。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类型(阻塞、缺失、横断、缺血等),以及是否伴有血管损伤及其他组织器官损伤,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分型系统,如Bismuth分型、Strasberg-Bismuth分型、McMahon分型、Stewart-WayrS分型、HannoVer分型、黄志强分型、张永杰分型、刘允怡分型、CUHK分型等。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是以Bismuth分型为基础,结合LC胆道损伤特点制订的Strasberg-Bismuth分型。但上述分型均针对胆囊切除术的胆道损伤,无法全面、准确涵盖所有胆道损伤类型,并且各分型在胆道修复或重建治疗措施的选择以及长期
5、预后判断方面仍缺乏指导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将胆道损伤分为3型4类,包括I型损伤(胰十二指肠区胆道损伤口型损伤(肝外胆道损伤型损伤(肝内胆道损伤);根据胆道损伤的病变特征分为4类:非破裂伤、裂伤、组织缺陷、瘢痕性狭窄。各分型再依据损伤部位的高低、有无合并伤以及损伤的病理学特征分为不同亚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分型施治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目前尚无一种系统而全面的分型标准被大家广泛认可和接受,用于指导临床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从临床实用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角度,笔者结合本中心经验和文献分析,将医源性胆道损伤按时间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医源性胆道损伤和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早期医源
6、性胆道损伤指在术中发生,能在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胆道损伤。1/31/2的胆道损伤能在术中被及时发现,但是其中70%的胆道损伤首次修复措施不当。早期医源性胆道损伤主要见于:胆总管或肝总管缺损、横断;术中盲目使用胆道金属探子探查胆总管致胆总管穿孔、后腹膜感染、胆总管十二指肠漏以及胰腺和十二指肠损伤;迷走胆管或副肝管胆漏;胆道出血等。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是指术中未发现,术后发现或发生的胆道损伤,主要包括:(1)肝总管和(或)胆总管破损、横断,左右肝管、肝内胆道损伤。(2)肝总管和(或)胆总管狭窄(急性和慢性1(3)肝血管损伤致胆道血运障碍、所致胆道狭窄。(4)迷走胆管及胆囊管残端屡。(5)胆汁性腹膜
7、炎、胆道术后胆总管下段严重狭窄、T管拔除困难等。(6)胆道十二指肠瘦、月旦道出血。(7)ERCP导致的胆总管穿孔、后腹膜感染等。医源性胆道损伤加重患者医疗负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部分患者需行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与发现具有延迟性的特点。此类型胆道损伤处理不当更易引起医疗纠纷,对其处理原则及处理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提出基于临床诊治过程中对胆道损伤修复策略以及内镜治疗病例选择的思考。早期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在术中,大部分可在术中被发现,及时行一期修复手术是目前大多数肝胆外科专家的共识。部分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因个体耐受程度、局部炎症程度与消退时
8、间、感染控制、开展及时修复的条件,以及对胆道损伤的延迟诊断,导致外科手术无法及时修复。内镜外科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多次操作以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部分患者(如良性胆道狭窄)可在胆道损伤后短时间内耐受内镜外科诊断与治疗,及时治疗并发症、改善预后,并为下一步外科确定性修复手术创造条件。因此,对于迟发性医源性胆道损伤,内镜外科治疗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式之一,并有望成为外科修复手术围手术期不可替代的辅助性治疗方式。二、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术中及术后精准诊断胆道损伤的部位及程度是制订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术中及时识别胆道损伤有助于行术中修复手术避免术后二次修复,从而提高修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9、手术视野可见胆汁渗出、异常解剖结构以及术中胆道造影检查显示造影剂异常外溢等方式可有效诊断早期医源性胆道损伤。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术中诊断胆道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术前口即朵菁绿荧光胆道造影(indocyaninegreenfluorescencecholangio-graphy,ICG-C)和术中胆道造影技术(intraoperativecholangiographyJOCIOC与胆道损伤率显著降低无关,不建议常规使用。因此,IOC目前被推荐仅在术中怀疑有胆道损伤、对胆道解剖结构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对于有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囊炎病史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行IoC以降低胆道损伤发生风险并早期识别胆道损伤。ICG-C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且易于应用的胆道成像方式,可在手术期间提供肝外胆道的实时成像。一项基于病例匹配的研究结果显示:LC联合ICG-C早期识别胆道解剖标志安全、有效。与LC联合IOC比较,术前使用ICG-C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近期一项系统分析比较了IOC与ICG-C对肝外胆管解剖结构的可视化率结果显示iCG-C的可视化率优于IoC。ICG-C预防和诊断术中胆道损伤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更大规模推广使用。此外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术中超声检查是诊断胆道损伤的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