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初放 新音乐初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音乐初放 新音乐初放.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新音乐初放单元教学设计学科音乐年级高一单元课时3课时使用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版)设计人员毛星淮南一中潘慧慧寿县一中李雷凤台二中郑文娟淮南三中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新音乐”是我国近代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新音乐”概念的实质是指在中国音乐形态转型之后,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20世纪初,以学堂乐歌为起点开创了新音乐先河,这一时期主要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在新式学堂普及乐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和技法,开始了乐歌的创作之路,使乐歌从学校范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20世纪30-40年代,我国民族解放运动、抗日救亡
2、运动、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中国音乐家在此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一批经众口传唱而成为时代号角的音乐作品。以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为代表,创作了大量的宣传革命、凝聚精神、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通过这些作品向国人和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吼声和赤诚的号召。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程度地了解,所以对音乐作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而且在小学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已经具备相关的音乐理论基础,掌主握一定的欣赏能力,这是我们上好课的有利因素。但他题们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们非常陌生,尤其学在当前多元音乐文化流行的今天,他们对学堂乐歌还情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分在
3、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析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主要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所以需要老师找到切入点让学生自如地进入音乐情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学生相对熟悉,但是对作品理解还是不够深刻,所以需要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单元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教学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内容新音乐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的情况,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分析家杰出代表聂耳和冼星海对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影响。单元教学目标审美感知:聆听祖国歌、黄河等歌曲,了解其创作特点。聆听金蛇狂舞、黄河
4、大合唱,感受、体验音乐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艺术表现:学唱歌曲片段,并尝试填词,体验创作的乐趣。表演赛龙舟,体验打击乐演奏。文化理解:了解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及它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进而理解他们作品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革命性特点。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学堂乐歌第二课时:人民音乐家聂耳第三课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课时教学目标第课时通过聆听、对比,了解学堂乐歌音乐创作的特点。通过歌词编创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通过朗读歌词、模唱歌曲,感受歌曲情感,了解歌曲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5、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第课时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体会乐曲的风格特点,知道民乐合奏、变幻拍子、“螺丝结顶”、“凡忘工”等音乐知识,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知道其生平和代表作,了解他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第课时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了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大合唱的概念以及各种演唱形式。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欣赏祖国歌,了解李叔同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饱含民族自豪感”的特点。第欣赏黄河,了解沈心工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词曲结
6、合较好,朗朗上口”的特点。课欣赏问,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艺时术感染力强的特点。梳理知识,编创歌词,引导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创作特点以及它反映的时代思想。单欣赏金蛇狂舞,感受音乐情绪,了解作品结元构,认识常用的民族乐器Q教第学唱主旋律并模仿赛龙舟表演,体验音乐氛围。学二对比金蛇狂舞与倒八板的区别,并尝试活课改编旋律片段。动时讲解“民乐合奏”、“变换拍子”、“螺狮结顶”、“凡忘工”等知识。介绍人们音乐家聂耳及其地位和贡献Q第课时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了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及大合唱的概念。欣赏黄河大合唱,学习朗诵、对唱、轮唱等演唱形式。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历史,并通过音
7、乐作品的感染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单元作业设计1 .结合自身,为送别编写新歌词。2 .查阅更多学堂乐歌作品及音乐家背后的故事。3 .改编金蛇狂舞旋律片段。4 .预习聆听黄河大合唱。5 .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思考其与黄河大合唱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包含两节内容“学堂乐歌”和“人民音乐家”,共用三个课时完成,分别是“学堂乐歌”、“聂耳”、“冼星海”。教学当中使用了聆听,学唱,对比,讨论,朗诵,表演等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因课程内容较大,作品难度也较高,教学实施也相对困难。学唱部分没有时间充分练习,讨论创作环节也只顾及到小部分学生。教学环节的把握和衔接也有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