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高催乳素血症和催乳素瘤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分泌科高催乳素血症和催乳素瘤诊疗规范2023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高催乳素血症和催乳素瘤诊疗规范2023版一、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1.actinemia,HP1.)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血清催乳素(pro1.actin,PRD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并出现以性腺功能减退、泌乳与不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为最常见的下丘脑-垂体轴异常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女性多见,育龄妇女HP1.的发生率高达5%17%o【病因】PR1.分泌受下丘脑PR1.释放因子(PRF)和PR1.释放抑制因子(PIF)调节,张力性抑制调节占优势。下丘脑弓状核芋节漏斗部肽能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DA)是一种PIF。任何干扰下丘脑DA合成及DA由垂体门静脉系统向垂体输送,以及DA与PR1.细胞
2、DA受体(D2)结合的因素均可减弱抑制性调节引起的HP1.,其原因可归为生理性、病理性、药理性和特发性四类。(一)生理性多种生理因素可以引起PR1.短暂升高:排卵期和妊娠时升高的雌激素水平抑制DA对PR1.细胞的效应,妊娠后期再度增高的雌激素水平促使PR1.细胞分泌大量PR1.,从而催乳;乳头刺激直接促使垂体分泌PR1.;此外,强体力运动、低血糖、睡眠后期、婴儿出生后23个月等均可使PR1.生理性轻度升高(100p,1.)0(一)药理性增强PRF或拮抗PIF的药物,抑制DA合成或阻断其作用的药物均可引起HP1.,包括:雌激素、TRH与血管活性肠肽;吩廛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氟哌睫醇
3、)、舒必利等抗精神药;三环类(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氯哌氧罩)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腓)等抗抑郁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比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维拉帕米、甲基多巴、利血平等心血管药;甘草、阿片制剂等。(三)病理性包括下丘脑-垂体疾病及一些非内分泌疾病,如引起传入神经兴奋的胸壁病变与脊索疾病、慢性肾衰竭、严重肝病等。临床上在作出病理性HP1.诊断时必须除外引起PR1.增高的其他原因。(四)特发性与巨高催乳素血症凡不属于上述三类而原因未明者,经数年随访并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者,可能为特发性HP1.”。【发病机制】药理性机制见上述。病理性HP1.发病机制可
4、见于:下丘脑P1.F不足或下达至垂体受阻,使垂体PR1.细胞所受的正常性抑制性调节解除,见于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TRH(作为PRF)可显著增高而消除DA对PR1.的抑制。PR1.细胞单克隆株自主性高分泌,如催乳素瘤及“内分泌伴癌综合征”。传入神经增强的刺激可加强PRF作用,见于各类胸壁炎症性、创伤性及肿瘤性疾病,以及脊索病变。PR1.肾脏降解受损(见于肾衰竭),或肝性脑病时假神经递质形成,PIF作用减弱。【临床表现】(一)溢乳、闭经/性腺功能减退与不育HP1.可致育龄妇女溢乳、闭经(或少经)与不育。据统计,约1/3闭经病例是HP1.,闭经伴溢乳的患者中,HP1.高达70%,
5、无排卵妇女15%为HP1.,伴溢乳的无排卵者43%为HP1.。催乳素瘤患者90%有溢乳,双侧或单侧,多为挤压性溢乳,可为暂时或间歇性,少数量多自发溢出,乳汁呈白色或黄色。溢乳与闭经常是本症的主要表现和女性患者就诊的原因。溢乳需与乳腺管内乳头状瘤或癌所产生的乳头溢液鉴别。血PR1.升高伴闭经但无溢乳者,则需考虑全腺垂体功能减退或长期缺乏E2o垂体催乳素瘤引起的HP1.本身即可引起血清E2低下,并可有相应症状。男性患者常有血清睾酮降低,精子数减低或消失而致不育,常有性欲减退或消失,可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3男性患者可有少量挤压性溢乳。青少年起病者可表现为青春期延迟,如为大腺瘤则可影响生长。(
6、二) 骨质疏松不论男性或女性,HP1.可使骨密度进行性减少,以致骨质疏松,可随PR1.与性激素水平正常而好转。(三) 垂体大腺瘤引起的占位症群参见第三章第五节“垂体瘤”。(四) 相关的原发病症状与体征【诊断】(一)病史和体检注意有关症状,如女性出现闭经、溢乳、不育三联症,男性出现性腺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和溢乳等,并需详细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哺乳史、药物服用史,以及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头痛、视力和视野改变)和疾病史;亦要注意除外生理性、药理性因素。体检要重点注意视力、视野、乳腺(是否有白色乳汁溢出,常需挤压后才有乳汁溢出,少数患者可为单侧性)及胸壁和男性性腺等变化。()内分泌学检查1.PR
7、1.测定及其动态试验PR1.100p.g1.者催乳素瘤可能性很大。催乳素瘤越大,则PR1.水平越高,20Ojjigz1.者常为大腺瘤(1Omm)。轻度PR1.增高(V60g1.)可能为应激或脉冲分泌峰值,可连续3天采血或同一天连续3次采血,每次相隔1小时,多次测定可除外脉冲或应激以利于判断。刺激PR1.分泌的药物,如TRH,甲氧氯普胺、氯丙嗪、西咪替丁、精氨酸,或抑制PR1.分泌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漠隐亭等,可选择性地用以观察PR1.的动态变化。催乳素瘤对上述兴奋剂与抑制剂无明显反应或反应减弱。2.其他内分泌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促性腺激素、E2、睾酮、GH、ACTH.皮质醇等的测定,应选择进行
8、,以助病因与病情判断。(三)影像学检查MR1.或CT检查用于了解下丘脑或垂体病变。【治疗】根据病因制订治疗措施。异源HP1.应针对原发癌肿;药源性者停用相关药物;催乳素瘤治疗见下文“二、催乳素瘤”;HP1.且有性腺功能减退达12年,而影像学检查未能肯定垂体病变者可应用澳隐亭等治疗以抑制PR1.分泌与恢复性腺功能;部分HP1.患者伴有PCoS,经澳隐亭治疗PR1.水平下降至正常后,可恢复排卵。二、催乳素瘤催乳素瘤(pr。IaCtinOma)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约占半数),也是病理性HP1.最主要的原因。研究表明美国人口1/4有垂体微腺瘤,其中40%为催乳素瘤。伴有临床症状的垂体瘤约为14/1
9、0万。催乳素瘤的大小与PR1.分泌有关,通常肿瘤越大,PR1.水平越高。PR1.水平仅中等量增高(501.ngm1.)的垂体瘤可能为催乳素混合瘤,其症状不同于单克隆催乳素瘤。催乳素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了PRF与PIF调节紊乱外,PR1.分泌细胞本身功能缺陷及其影响因素尚待明确。妊娠不仅使原有催乳素瘤增大,而且也是催乳素瘤形成的一个促发因素(据统计约10%催乳素瘤发生于妊娠后)。催乳素瘤根据大小可分为微腺瘤(10mm)与大腺瘤(三IOmm),两者的生物学行为有明显差别。MEN-I基因突变会诱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这是以甲状旁腺瘤(90%),胃肠胰腺神经
10、内分泌肿瘤(64%)和垂体腺瘤(35%-40%)为特征的疾病,约22%的患者有催乳素瘤。催乳素瘤也可发生于家族性孤立性垂体腺瘤(F1.PA)。有些催乳素瘤是嗜珞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垂体腺瘤联合症(pheochromocytoma-paragang1.ioma-pituitaryadenomaassociation,3PA)的部分。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女性患者以微腺瘤常见占2/3,大腺瘤为1/3,但绝经后女性患者以大腺瘤为主,男性患者几乎都是大腺瘤。催乳素瘤经长期药物治疗可明显钙化。催乳素瘤绝大多数为良性,PR1.细胞癌极少见。【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偶然发现到垂体功能减
11、退,甚至垂体卒中、失明等,轻重不一。(一)溢乳与性腺功能减退育龄女性典型症状为闭经、溢乳、不育三联症,在男性则为性欲减退、阳痿与不育三联症,参阅本节上述“一、高催乳素血症”O(-)垂体瘤占位性症状大腺瘤可产生占位性神经症状与垂体功能减退症状(参见垂体瘤)。男性垂体PR1.腺瘤患者,虽有高催乳素血症相应症状,但常常被忽视,未能及时确诊,直至肿瘤体积增大,出现上述肿瘤压迫症状始获确诊者不在少数。(三)其他症状1 .急性垂体卒中O.6%-10%的垂体瘤可自发出血,一般见于大腺瘤,偶见于微腺瘤。主要表现为严重出血所致的脑膜刺激症状,以及周围组织的受压迫症状,以视力、视野损害及头痛为主,症状多不典型,头
12、颅CT、MR1.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参见本章第五节“垂体瘤”。2 .催乳素混合瘤的其他内分泌症状催乳素瘤可与其他垂体激素腺瘤同时存在,最常见为生长激素与催乳素混合瘤。20%40%的肢端肥大症病例血清PR1.水平升高,可有闭经与溢乳。3 .骨质疏松慢性高PR1.水平可促进骨质丢失。女性患者E2浓度极度降低者,其骨密度常低于绝经期妇女平均水平。4-青春期前催乳素瘤多为大腺瘤,患者发育停滞,身材矮小,溢乳,原发闭经。【诊断】1 .除外生理性和药理性高催乳素血症。2 .PR1.测定、PR1.动态试验与其他内分泌功能检查(疑混合瘤时常须做相应内分泌功能检查,参见本篇第二章第一节“下丘脑-垂体功能检查”)
13、。对于某些垂体大腺瘤患者,PR1.水平很低或正常,可能是检测时PR1.水平过高产生了HOok效应(钩状效应),可将标本稀释IOO倍后,再测定血清PR1.。3 .影像学检查CT与MRI因其高分辨率与直接的肿瘤影像效果,可发现34mm的微小腺瘤,特别是对于治疗后复查随访有其优越性。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要注意与鞍内小囊肿,以及青春期女性经期和妊娠期间表现的生理性垂体轻度增大和信号不均匀等鉴别,避免误诊,可结合PR1.测定作出鉴别,必要时可做动态MR1.增强扫描。鞍内的其他常见病变如鞍内蛛网膜囊肿和Rathke囊肿、空泡蝶鞍综合征等也需注意鉴别。【治疗】针对催乳素瘤的富PR1.分泌、占位性神经症状与腺
14、垂体功能减退,可使用DA受体激动剂治疗,并同时或择期进行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缩小乃至消除肿瘤,求得最佳效果。与大腺瘤不同,95%的微腺瘤不会进行性生长,故抑制肿瘤生长不是治疗指征,微腺瘤治疗要点是消除溢乳、恢复月经与生育。(一)药物治疗I-DA受体激动剂(1)漠隐亭:是麦角类衍生物,为特异性DA受体激动剂。其抑制PR1.分泌的作用是直接兴奋垂体PR1.细胞D2受体而抑制PR1.分泌,并间接兴奋下丘脑的D2受体而增加PIF的释放。漠隐亭可特异地抑制PR1.-mRNA,导致细胞凋亡,不损伤其他垂体细胞,并能抑制溢乳,恢复性腺功能和生育力(80%90%经漠隐亭治疗的育龄女患者可恢复排
15、卵);对于男性PR1.大腺瘤患者,除瘤体缩小及PR1.分泌受抑外,血清睾酮水平与精子数可恢复正常。澳隐亭口服后迅速从肠中吸收,但吸收并不完全,半衰期34小时,每天剂量可分23次服用。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很大,自2.5-15mgd不等。起始剂量可为0.625mgd,晚餐后服,以后每周递增1.25mgd,分早晚两次服用。对于耐受良好者每天剂量一次性给予,疗效相同。药物治疗期间,每12个月测定PR1.并及时调整剂量。80%大腺瘤治疗后可缩小,可在治疗46周后或数月后见瘤体缩小。治疗24个月以上再停药,25%患者可在停药后一直维持正常。长期药物治疗后大腺瘤可明显钙化。澳隐亭治疗催乳素瘤疗效好、并发症少、垂
16、体功能恢复较佳,故主张对于垂体PR1.微腺瘤或大腺瘤而无鞍上发展或视野缺损者首选漠隐亭治疗。漠隐亭的不良反应与其对D1.和D3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及血清素受体的活性作用有关,常见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必要时可服用吗丁林(多潘立酮)以消除恶心、呕吐。较大剂量可因内脏平滑肌松弛及交感神经活性受抑制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便秘、直立性低血压、鼻塞等反应。大剂量治疗者偶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警惕。小剂量澳隐亭的副作用常短暂,餐后服用常可减轻。所以该药需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有5%-18%的患者对DA受体激动剂治疗无反应,PR1.水平无法降至正常或肿瘤缩小未超过50%,称为DA抵抗或耐药,与催乳素瘤DA受体的表达下降有关,而与PR1.水平或肿瘤大小无关。耐药分部分耐药和完全耐药,部分耐药是指PR1.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