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研讨发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一重要论述表明,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必须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答案。我们要通过对中华文明“五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回顾,深刻回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历史之间。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奠定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基因密码。王国维曾经谈到,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实力雄厚的殷商政权被推翻后,殷人一直以来“受命于天”的学说不攻自破,周人在总结前人覆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天命思想,其中突
2、出的特色就是“天命”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也就是“以德配天”。“德”第一次被引入统治阶级的执政理念,警戒后来人要励精图治加强私德修养,以德政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这是我们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源头。同时,周实行宗法制度,强调家国同构,为我们今天“家国情怀”“家国天下”提供了思想基础;周的分封建国,也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智慧;周开创了礼乐文明,让我们今天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周的天下观,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想提供了思想雏形。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奠定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基本框架。学界普遍认为,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国存在本质的不同
3、,秦朝的建立使得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在采用法家学说的基础上,实行郡县制、车同轨、编户齐民、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促成了政治、经济、社会、交通和文字等的统一,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整合,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框架。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形态基本形成,即“儒法合流”,实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整合,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了基本的文化框架。唐宋之变,从门阀到科举,奠定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人才基础。唐宋时期,科举制打破了土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从汉代中期到隋唐的豪族社会下的门阀土族,无法承担“
4、大一统”文明担纲者的责任,而通过科举考试,一批平民出身的新的士大夫阶层被选拔出来,成为“大一统”文明的担纲者。然而,唐末五代之乱以及佛教兴盛,冲击了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心灵世界,因此更深刻的哲学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于是,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在“存天理”和“灭人欲”两个方面用力,重新塑造士大夫之风,阳明心学在朱子学的基础上,强调了普通人也能成为圣人的可能,儒学从士大夫层面下沉到个体层面,从特定群体扩大到所有人,士大夫真正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合格甚至优秀的担纲者。元清之变,文明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扩展与深化。这一时期涉及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游牧民族作为“大一统”秩序的
5、维护者和拓展者,为“大一统”秩序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元代的行省制度和明清的改土归流,为“大一统”的疆域区划和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清朝起源于东北过渡地带,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清朝第一次把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不同文明形态统合到“大一统”的政权之下,为中华文明的拓展和深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古今之变,历史的抉择,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到开放,怎样把一盘散沙的民众重新组织起来以延续中华文明?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民众重新组织起来。在基于实质平等的基础上,使中华文明以现代国家的形态得以更新和重建,
6、历史的重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肩负完成了。换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的承载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文明内生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历史答卷,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震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党课:实学明方向笃行铸忠诚同志们,根据计划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实学明方向笃行铸忠诚”为题给大家上一次主题党课。纪检监察机关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兴党而强,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中居于重要位置、承担重要职责,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觉投身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7、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会好、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认真思考、反复领悟、忠诚践行,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全力以赴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下面我围绕“重学习、明方向,准定位、明职责,提素质、显担当“三个方面来阐述。一、强化学习,树牢正确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阐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是新时代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新时
8、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遵循。通过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锤炼党性,廖续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基因,自觉坚持党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牢牢把握正风肃纪反腐的领导权、主动权。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担负起“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同危害总书记、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言行作斗争,增强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决杜绝“七个有之”。一是要坚持不懈。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首先必须做到真
9、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生追求、生活习惯、工作常态,自觉潜心学、深入系统学、跟进持久学,完整准确掌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要真学真懂。把理论学习当作硬指标和实任务,将集中教育与常态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系统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熟练掌握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花时间、花精力研读原文、深学细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完整体系中系统学习、贯通领悟,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真正理解精神实质、领会精髓要义;领导干部以身作
10、则、以上率下,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要入脑入心。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不断涵养心性、砥砺党性、磨炼品性,持续深化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时时刻刻向习近平总书记对表,方方面面向党中央看齐,坚决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四是学以致用。聚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自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依据、找思路、找对策、找办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用以指导形
11、成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全面从严治党思路举措,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和现实成果。二、精准定位,牢记职责使命纪检监察机关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党的忠诚卫士,在“两个维护”上担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必须突出抓好政治监督,要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狠下功夫,忠实履行党章宪法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服务保障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要看清形势。深刻
12、认识各类腐败问题的政治本质和政治危害,分得清是非、辨得明方向,在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中,注重从政治上检视问题;在线索处置中,注重甄别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线索;在党风廉政意见回复中,注重审查政治方面的问题;在审查调查中,注重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二是要深入思考。从政治上领会好、领会透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精神,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方针、重大原则、重点任务的政治内涵,始终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准确把握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找准找实服务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加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是要落实到位。坚决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敢于斗争,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勇于交锋、敢于亮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也善于斗争,深入贯彻“三不腐”一体推进方针方略,综合把握反腐惩恶的时度效,做到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四是要突出重点。切实找准监督重点,紧盯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大部署,紧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紧盯综合改革、“两个转型”、“三区三地”建设等任务举措,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从一项项工作、一件件事情入手,看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贯彻得怎么样,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