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的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的探讨.ppt(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的探讨有研究表明术后伴有心肌缺血(MI)者比无MI者发生心脏以外的危险性约增加9倍,因此,有效预测和积极治疗术后M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拟采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非心脏择期手术患者,对围术期MI的预测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患者150例,表术前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肢体导联低电压起搏心律2.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纳入此研究:3.监测方法记录每例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及用药史、术前12导联心电图结果等以三通道DCG(DMSHolter 5.0美国)监测每例患者:术前日约
2、18:00一术晨8:00;术后0一48 h术中监测BP,ECG,SpO2、记录麻醉方法、手术种类和持续时间、术中心血管药物用量及液体出入量等于术前1d、术后1 d,术后2d测量监生化、电解质及心肌酶谱于术前、术后0一12h、12一24 h、24一36 h、36一48 h时间段,记录BP,SpO2、体温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求得每例患者术前、术后。048 h MI发生率、平均每小时MI次数、MI时间及MI曲线下面积(MI持续时间*ST段偏离程度)将术后48 h平分成4个时间段,求得各时间段MI各指标。4.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
3、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无Ml患者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不同时间段MI计量资料先行对数转化后再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 0.1的指标进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统计学分析结果讨论术前MI发生率为4。7%(7/150),统计分析未发现与术前MI相关的因素术后及MI预测因素 036h是MI好发阶段,其中024h位高危险期。可能与麻醉作用逐渐消失、应激反应增强、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氧供需失衡有关。1.心绞痛史、术前DCG或ECG有MI提示患者冠状动脉可能已发生不同程度的狭窄,冠状动脉血流已严重降低,此类患者因术中、术后血液动力学剧烈变化和
4、继发性创伤反应,极易诱发和引起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而导致Ml2.随着年龄的增加,术后MI发生率增多、严重程度加重和持续时间延长,可能与老年患者隐性冠脉疾病和心肌退行性变增多有关,故年龄 65岁被公认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术后好发MI,可能与此类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异常等有关泛;此外,糖尿病患者扩血管物质的释放受抑制,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增强,冠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高血压患者术后亦好发Ml,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有关,而且与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脏作功和心肌氧耗量增加有关。若三因素同时存在,则术后MI更频繁、严重。3.高ASA级别的患者全身各脏器功能储备(尤其是心功能储备)严重降低,对术后M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4.完善的术后镇痛可明显降低术后MI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疼痛可激活内源性儿茶酚胺系统,使心脏作功、氧耗增加等因素有关结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无症状MI较术前显著增多尤以术后第1天最为严重。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能较好地预测术后MI的发生。针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