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25667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1 .颈型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2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颈部及肩胛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呈持续性。有时

2、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患侧上肢的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3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4 .脊髓型颈椎病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走快。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足有踩棉花感。躯干部感觉异常,患

3、者常常感觉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二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5 .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暧气及咽部异物感等。(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5)其他: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

4、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症状明显,休息后好转。二、治疗方法1.温和灸【主穴】天柱穴(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旁开L3寸)【操作】用L2cmX1.2c青艾条,灸双侧天柱穴,每次3050分钟,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注意施灸穴位处应除去毛发,并防止局部烧伤皮肤。2 .耳穴贴压【主穴】颈椎、神门、枕、肾。【配穴】眼花者配屏间,头痛头晕者配缘中、心、肝;耳鸣者配耳中、内耳、内分泌;恶心呕吐者加交感、肾。【操作】将王不留行用胶布贴压双侧耳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

5、压数次,34天换贴1次。3 .耳穴按摩【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掌擦患者耳廓数下,以大拇指指腹沿皮质下一脑垂体一对耳轮内缘侧一二屏前;沿耳轮4一耳轮3f耳尖循环按摩,以打通任督二脉,再用两手拇指、示指提捏对耳屏,有前下方向外上方来回按摩。每日1次。4 .刺血拔罐【操作】患者取卧位,低头,充分暴露颈部,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取七星针由上而下叩此:督脉经从哑门叩刺到大椎穴;足太阳膀胱经从天柱穴叩刺到风门穴;足少阳胆经从风池叩刺到肩井穴。医者充分运用腕力均匀叩刺,忌粗暴用力,以局部出血为度,如有明显压痛部位须重点叩刺,叩刺后加拔罐数只,可吸出大量瘀血。隔日叩刺1次,每次选用两条经脉,交替叩刺,10天

6、为1个疗程。5 .推拿疗法【操作】第一步,肌群放松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拇指指腹或掌根进行推揉、点揉颈项部双侧肌群,然后用攘法或揉法放松颈肩部及背部紧张痉挛、僵硬的肌肉,手法渗透有力,至肌肉深层温热,大约10分钟。第二步,反应点松解法。该步重点对颈后部两侧及肩上部、上臂僵硬的肌肉、结节点及按痛点进行施术,用一指禅推法、拿法和禅拨法,手法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10分钟,使患者肌群放松。第三步穴位点按法。点按风池、缺盆、天宗、极泉、肩井、肘醪、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灵活运用,对症选穴,疏通经络,松弛颈肩部肌肉,约6分钟。第四步,牵引旋扳法。医

7、者立于患者后方,双肘支于患者双肩,双手掌拖于患者头两侧的乳突处,4指扶患者双下巴,拇指扶头后发际,向上牵拉,12分钟,然后左右侧各进行一次旋转扳法。第五步臂丛牵抖法。医者双手握患者手掌,于手掌向上及向下的旋前旋后位分别牵抖患肢35次。以上治疗每日1次,连续7次,休息3天后再治疗2次为1疗程。6 .穴位注射【主穴】颈夹脊穴(指相应病变椎体处棘突下旁开5分取之)【操作】药物选取地塞米松注射液InIl(含5mg)、骨肽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Im1。患者取坐位,头前倾10。或30oo采用一次性5ml空针(加长型针头)。选准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针尖与颈椎成70进针,深入1.2L5寸,待针感传导至枕、肩、肘、指等处时,将上述3种药物混合液缓慢注入穴位。每次取患处颈夹脊穴4个穴位,每穴分别注入ImI混合药液。然后用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处3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