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总定位,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全市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跃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幅跃升至7400多家,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全省地级市第一,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第20位。一、20xx年工作总结(一)面向海内外推进开放合作,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大湾区
2、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顺利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最终评审,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持续推动院地合作。推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松山湖管委会签订三方协议,以国科控股为主出资成立新公司开展BNCT项目产业化;与中科院联动组织20年STS计划一东莞专项,促成33家东莞市企业与16家院所对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长春应化所、微电子所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领域的一批优质成果在东莞转化。三是不断提升大科学装置科学功能和应用能力。散裂中子源实现稳定运行,进一步扩大国
3、内外开放共享,已累计完成了超过600个课题;散裂中子源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我国首台全散射中子谱仪一多物理谱仪正式投入使用;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港澳高校合作完成实验课题20余项,开展了谱仪核心器件中子探测器等“卡脖子”技术研究,首批自研的探测器即将在散裂中子源后续建设的谱仪上投入使用。四是推动扩大省基础与应用基础基金粤莞联合基金规模。支持高校、医院等单位开展基础研究,将每年4500万元的粤莞联合基金规模扩大到每年6000万元,总基金规模达到2.6亿元,今年获得立项资助项目为173项,立项金额同比增长52.15%达到4960万元,位列全省第三,获得资助经费与我市财政
4、投入经费(4500万元)比率为110.22%。其中,松山湖功能区共获立项146项、资助经费4020万元,占比均超八成。(二)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考核排名全省前列。实验室在省科技厅组织的省实验室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已获得第一期省实验室建设省级财政投入奖补1.5亿元。二是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实验室累计引进超过40个科研团队,拥有科研人员960人;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90项,项目总经费约4.3亿元;搭建了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中子科学平台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启动大湾区电镜中心建设,为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提供系
5、统性通用性技术服务,并规划布局半导体异质材料与器件中心等重大平台。三是突破了一批先进技术。西安光机所杨小君研究员牵头的“光子制造”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条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自动化加工示范线,可为我国空天动力系统关键部件批量化加工提供可靠保障;突破振镜与伺服联动高速高精度控制技术,开发出多系列陶瓷激光制孔加工设备,在加工质量和效率上均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四是产业化逐步推进。已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32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总计近2亿元。杨小君团队成立了广东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产品与服务已在富士康、立讯等行业优势单位应用,实现销售额7000余万元。另外,产业化公司通过与中
6、航发集团在实验室共建工程中心的形式,反哺支持实验室500万元。(三)优化资源统筹和加强规范管理,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取得突破。一是改革优化研究院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化服务管理团队。对部分研究院分批开展专项审计工作,督促抓好国有资产管理和整改。完成了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动态评估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二是加强研究院的场地空间统筹。对到期或使用效率低下的研究院场地进行收回,倒逼其提质增效。目前已收回东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全部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一半场地、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部分场地,共计24000等平方米,收回的场地用于承接新入驻社区企业。敦促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等4家研究院做好场地统筹方案
7、。三是促进研究院创新资源集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以及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东莞新能源研究院;推动中科院声学所在莞建设电声公共测试实验室;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在松山湖组建东莞市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支持工研院开展二期建设拓展产业孵化空间,推动工研院、广智院开展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联合中国融通集团依托信大研究院在莞建设军改后首家军民融合转化平台。四是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功能,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投资孵化的科捷智能、禾川科技2家企业已成功过会等待挂牌上市。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孵化的飞思凌公司已启动IPO工作
8、,计划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四)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标杆载体,创新创业形成“小气候”。一是加快社区招引优质科技项目的步伐。出台了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已引进奥芯智能、优普莱金刚石、小豚智能等硬科技项目48个,傲声、科恒等入驻项目还同步在松山湖周边寮步镇、长安镇布局生产基地。今年社区申报高企28家,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一年以来社区常驻人员从不到2000人增长至近3000人,增幅达50%,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成为珠三角地区高层次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1-10月企业入库直接税收约7025万元,同比增长超过40%,预计全年税收将超过1亿元。二是以社区为
9、核心搭建辐射全市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在社区建设5个“创新工场”,面向全市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开放34个中(小)试车间,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组建科创训练营,围绕前沿科技领域开设创业实战课程,累计培训创业团队114个;推进“莞仪在线”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平台注册单位242家,录入科研仪器设备4889台(套),已实现预约947次,为全市企业研发提供共享便利;在社区举办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技术经理人培训班(中级班)、华为开发者大会分会场等大型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富氛围。三是社区为示范谋划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赴滨海湾新区、长安、万江、
10、寮步、黄江、凤岗、厚街等调研,与滨海湾新区达成共建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初步方案,谋划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五)强化科技赋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态势良好。一是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组建11个指导服务工作组,开展“一对一”拜访企业,组织专家赴镇街开展14场分片区现场坐诊服务会,出台专项政策对获得认定的企业给予奖励,推动3789家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今年全市高企数量保持大幅增长,总量预计7387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全市境内上市高企达到38家,占84.4%o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4686家通过入库,数量居全省第四。对
1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助,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预计补贴L2亿元。二是开展创新型企业发展监测和深度服务。在高企中遴选百强、瞪羚等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成立创新型企业服务工作专班,根据企业不同的诉求维度,在人才培育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仪器共享服务、科技三融合服务等方面深度跟踪和对接。63家首批瞪羚、百强企业中,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内实现平稳式增长的有36家,年复合增长率处于30-70%之间实现跃升式增长的有12家,年复合增长率在70%以上的倍增式增长的有3家。三是统筹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出台关于推动东莞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产
12、业链图谱、重点企业招商目录编制工作,引进阿瑞医疗、华萃生物、威立特尔核甘酸CDMO等(租赁)项目;签约了博迈医疗总部增资扩产(购地)项目,投资达6亿元,预计达产后产值约40亿元,税收约2亿元;国药租赁东莞产业园(购地)项目,总投资额不少于200亿元。四是扎实推进东莞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组建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专项工作推进组及工作专班,联动相关部门专班人员和龙头企业进驻东莞基地临时办公点(松山湖总部一号),细化东莞“基地”运作模式,研究制定东莞推进方案以及配套政策,全面启动东莞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一是实行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出台专项管理办法,从资金
13、、项目、诚信等三个维度全面推进科技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拓宽资金使用范围,简化预算编制,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更多自主权。二是改革平台载体的建设管理方式。调整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资助导向,修订相关资助管理办法,将原来认定即奖励,调整为建设绩效评估奖励,引导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提升建设质量。三是简化技术合同登记手续,重点做好华为、OPPO等企业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1-10月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3.57亿元,技术金额达58.46亿元,居全省四位。四是加强港澳开放合作,与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地市联动项目试点,推动省、市与澳门科学
14、技术发展基金建立重点领域支持和联合资助机制;支持我市企业、高校院所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等开展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五是优化对科技人才的服务。制定出台东莞市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组织实施办法(试行)和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起草新一轮研究生联合培养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全链条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推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研究生联合培养“东莞专项”,推动参与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达到151所,来莞参加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累计超2400人。应对疫情影响优化海外人才服务措施,以非直接见面的方式帮助有需要的外国人办理相关业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
15、可证人数达到4922人,落实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拟向1049名境外高端人才提供117亿元个税补贴;获科技部人才中心支持在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东莞);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的20xx年”魅力中国一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东莞位列中国城市第16位,被列入最具潜力城市。六是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举办20xx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邀请超过50名院士来莞开会,围绕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新材料领域举办一系列活动,邀请中科院、省政府领导出席致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全体大会上作视频致辞。
16、二、20XX年工作计划下来,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的大局,全方位营造创新生态,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双万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实施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引擎”工程。强化松山湖集聚创新资源、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围绕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四大定位,大力建设大湾区的创新高地。一是深化与中科院的全面战略合作。与中科院共同完善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实施方案,争取中科院支持东莞科研机构承担更多国家战略科研项目,在中科院的指导下启动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展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预研,提升散裂中子源的实验条件,拓展大科学装置的应用领域,支持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谱仪建设和中子技术应用相关课题研究,聚焦“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的科研成果,推动其在莞进行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功能建设。制订材料实验室2023-2030年发展规划纲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