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礼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学记的认识:一、君子之学四境界一一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退藏于密,不管学什么,都要学到深心处,没有深心,没有为学的精神,就无法真正的去领悟。一是入学时的准备,祭祀先圣先师以培养尊师重道的品质;入学鼓箧,以鼓励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来学习;还通过国家制度来引导国民对教育和为师者的尊崇之情,比如天子的老师不必面北而坐,不用行臣礼;比如天子巡礼的时候,不视察学校,以免惊扰了学生,等等。如果说藏是知识,是宝藏,本身再作动词,藏藏,把宝藏,中国经典文化,藏到自己的深心中去,那么修,就是行为,就是利事,把事情干的妥妥当当的,收获一定的成果南怀瑾老师说:我们读古书,不是
2、为了钻进古老的天地躲起来享受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文化、新的文明,并且要了解如何发展未来。建立和发展,这是修,是行,是从人文的使命来说,小到我们个人,也不是要在先贤们的文字里徜徉,而是把文字化成一缕缕馨香,滋润到自己的生活中,融汇在自己的行动中来,由此才对得起5000年的灿烂文明和璀璨文化。有所藏,有所行,知行合一了,坚守正道,贞固正道,自心就会渐渐来了。于是,忽然大地一片清明,心头一片敞亮。心,平静下来,就如那荧光,亮亮的照射着,不为己,不为人,似为人,似为己,自在祥和。游,貌似是学的最高境界了,令人想起孔夫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息心的阶段,一切都很淡定,这还不是最高阶段,最高阶段是:事来
3、随应,事过不留,多好!随心而起用,一心而有无数用。以上君子为学四境界,从根上说,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层层契合。为学,不是死读书,是为了运用。为学之初,要生出信心,生出诚意,要有闭门读书的决心,不受外界干扰;为学之余,要边学边用边修边行;然后才能转化气质,变化心情,达到内心平静、气度开阖,胸中淡定;这种精神慢慢积累,自省其心,不执着于外物,方能优哉游哉,达到人生的新境界。到那时候大约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了。二、适当弗语,杜绝填鸭学记中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师者的不好做法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这段话告诉我们,老师领读完内容后,应该遵循“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的道理,而不应“多其讯,言及于数”,时时观察而不用过多的言语,让学生存一份好奇和探求之心,让知识浸润他们的心灵,自发自觉渗透,而不是用老师过多的言语解释来干扰甚至误导学生。因此适当的“弗语”是师者的一大戒律。现代教育也认为,在开发孩子心智的问题,父母要做到适当的“弗语”,三分点悟,七分观察,适时而动,适时而指导,务须时时刻刻去点醒孩子,那只能破坏了孩子内心自我开发的机制。当孩子执著于某事的时候,请你安静的在一边看,或者用淡然地态度似看非看,给孩子一片宁静的空间。孩子在这时,正是动用他的眼耳鼻舌身,通过这些器官来完成他自己的探索
5、,通过色声香味触这些知觉系统,来认识事物。如果我们打扰了他,等于封闭了他的这些器官功能,错过了一次让器官尽情感受的机会。现代教育,家庭早教为先。作为父母的我们,给孩子适当的空间,适当的“弗语”,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恩慈。在孩子专心玩乐的时候,其状态正如列子相马篇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三个鹿),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未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如果我们在这时打扰他们,就等于让他们失去观察他们想观察事物的机会,而转移注意力到了我们要引起他们注意的琐事上,比如吃零食喝开水之类。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因此少打扰他们,让他们循着自我的心性发展,打开他们的心智系统吧!这样不但能收获高
6、超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包括察言观色),丰富的情感,还有发而皆中节的情绪。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心智打开的孩子会更容易吸收知识,更容易和同学打成一片,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这都是副产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智得到了维护,得到了开发,终其一生,都能够“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他们能够知道自己所想要的,并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三、寓教于喻学记介绍了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喻。喻,比喻,启发,形象化、通俗化的教学,通过一些让人了知的一些事物或片段,和所传授知识之间建立一定联系,然后达到传授认识、强化知识和纠正性格、平复情绪等作用。当然,喻有晓喻的意思,此处我个人理解为譬喻、启发。教学中就
7、需要有这种思维。当然,寓教于喻也有它的先决条件,一是老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性格;二是老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对各种知识,尤其是格物的本领要比较强。了解学生的爱好,是为了老师能够拿最有效的工具来打开孩子的心扉,共同的认知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性格,是因为孩子出了问题,一般会表现在其情绪和性格上,如果能够了解孩子性格,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用譬喻的方式来修正。另外还需要老师有格物的本领。格物,就是对自然界乃至整个物质世界有全面的认识,这在比喻的时候非常重要,格物的能力越高,信手拈来的本事越大,毫不牵强,丝毫不做作,貌似在天女散花,实则是在说理。当然作为老师,言不能尽,但适当应有引导
8、。天女散花之后,还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否则孩子故事听完了,没有什么收获,这等于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学记也提到时机的重要,列子更有“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的训告(不展开)。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但是不强迫接受,严格而不压抑个性,启发而不大包大揽,这就是喻的作用啊!喻中的事物,因为通俗,因为易见,因为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也就容易引导。在寓教于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张一弛,不强迫他们接受,只当作对事物的一种理解,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促进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孩子内心的平和,所谓道而弗牵则和;在寓教于喻的过程中,老师不必板起脸孔,而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也会放松很多,更容易表达他们自己,更容易发散他们的思维,所谓强而弗抑则易,易,日月也,日月之光恒发散也,孩子的想象力和见解也是如此,发散而变化多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让其保持平常或者其本来面目,自由自在;在寓教于喻的过程中,老师循序渐进的给予启发,知而不尽言,说也不尽意,让孩子的思维系统高速运转起来,避免学而不思则罔的错误。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以平和的心态和发散的方法以促进孩子的思,或者说教师本身以平易、和悦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次思考,就做到了寓教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