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62171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实用技术手册一、针刺技术3二、灸法10三、三棱针刺法11四、耳针疗法12五、拔罐法19六、推拿技术20七、刮疼技术23八、常用脸穴25一、针刺技术一、毫针刺法1 .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 .针刺前准备(1)选择针具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腌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2)选择体位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2、。(3)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3种)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C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水沸后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

3、120C,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腌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脸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脸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3 .进针手法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一-押手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4、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适用于长针的进主要用于皮肤松主要用于皮肉浅针针弛部位的脸穴。薄部位的胸穴4.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直刺斜刺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的脆穴等。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在临证操作时除了遵循每个胸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决定。二、行针与得

5、气1.行针: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腌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1)手法: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是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即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手法种类操作方法刺激量大小提插法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

6、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法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针在腌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就小。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六种:分类操作作用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径路,在脸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循法可催气。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加强针感

7、,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分直立针身而摇和卧倒针身而摇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剌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可促使

8、针下得气,增加针刺感应。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2.得气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得气,是指针刺入腌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的表现: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医者刺手指下的 感觉医者的刺手能体 会到针下沉紧、涩 滞或针体颤动等 反应。针刺入腌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喟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脸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三、留针和出针1.留针:指进针或得气后,

9、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2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腌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3 .妇女怀孕不易针刺腹部、腰箴部腌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穴不宜针刺;4 .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5 .胸、胁、背部腌穴;眼睛周围脸穴及项部腌穴针刺应注意角度、方向及深度等。五、针

10、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隼针原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因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针刺过程中突发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症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状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处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髅、内关、足三里、理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预刺的顾虑;最好采

11、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防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许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2、滞针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脸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脆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

12、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预消除患者精神紧张,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防I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3、5针原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因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

13、折断,留在体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预、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防外物硬碰和压迫。4、手针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原全部刺入月俞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因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症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状部没入皮肤之下。医者要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镶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处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

14、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理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镶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行针或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预全部刺入腌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防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原I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

15、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二、灸法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有多种,我们仅介绍常用的:1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艾条灸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腌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2 .温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