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劝学》赏析荀子巧用比喻的写作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劝学》赏析荀子巧用比喻的写作艺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读劝学,赏析荀子巧用比喻的写作艺术(122)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学不可以已;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语义:1、(略);2、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越前人。出处:战国赵荀子劝学。一一T后圣荀子画像二、荀子,儒家“后圣”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名况,字卿,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代,齐威王创办的稷下学宫,兴旺昌盛,持续一个半世纪。前299年,襄王时代,荀子15岁,便入宫授职。这期间,他身为后进,积极参加学宫讲座,在争鸣中,他立足儒学,勤奋进取,兼收并蓄,学识精进。齐王建元年,荀子50岁了,在学宫里,他年纪最长,资
2、历最深,声望最高,闻名天下,他又第三次担任学宫祭酒(掌门)。后来,遭人诽谤,荀子辞职,离开学宫,辞别游学40多年的齐国,入楚访问。前256年,楚令尹春申君黄歇,授荀子百里采邑,任命为兰陵令。其间,荀子曾一度离职,访问赵国,赵孝成王拟授上卿,他未就任。前254年,他又曾入秦访问,会见了秦王嬴稷和相国范雎,范相问所感,他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J又说“秦国形胜,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这次访问,荀子没能让儒学西进,而秦国的强大势头、法制政治,倒是触动了他的灵魂。离秦后,春申君再次诚恳邀约,荀子再度出任兰陵令。同时,他潜心研究,总结所学。前238年,黄歇遇难,荀子免职,他便在兰陵开馆
3、授徒。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师尊徒勤,高徒众多,其中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秦始皇的名相李斯,还有汉文帝的名相张苍,都功业卓著,名垂青史。其时,他继续著书立说,辑成巨著荀子。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画像前230年,他一病不起,潞然长逝,安葬兰陵,享年84岁。荀子年轻时,便立志于学,勤奋学习,努力终生。他坚持儒家仁礼学说,审视各家,吸收其合理成分。后来,针对更加动荡的新形势,与秦国强大的现实,荀子给儒家“仁政”学说,又注入“法制”内容,建立了完备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体系,使儒家学说更具生命力,从而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外儒内法”指导思想,成为儒家学派又一个代表人物。因此,继“大圣”孔子、“亚
4、圣”孟子,荀子被尊为“后圣”,并称为“儒家三圣”。三、荀子劝学说(典故之一)劝学,是荀子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他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做有知识有本领的人。荀子认为,学习是人的本能,人们必须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学性,他在著作荀子中,写的第一篇,便是劝学,把学习教育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高中课本中的劝学是节选的,三个段落,提出第一句话,单独做一节,可分成四个小节,构成完整的篇章。荀子曰:学不可以己典故第一小节,一句话:学不可以已。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君子说,人要学习,而且不能停止
5、。为什么呢?荀子用两个论据来证明。第二小节,论据一:学习的意义(重要性)。他通过青、冰、木、金来说理,说它们经过一定的条件,都能改变性质,得到提高,同时,还很难恢复回去,比喻说明学习的目的,即是,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本性,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重要,当然不可以已。第三小节,论据二:讲学习的作用(必要性)。荀子通过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的资质本领,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学习,学会借助外物,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就提高了素质,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声音更强、走得更远,从而达到新的境界。学习有这样的好处,又当然不可以
6、已。以上二个论据,分别从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和作用(必要性)两个角度,讲清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接着,第四小节,自然要解决“怎么学习”的问题,做结论了。怎么学习呢?荀子说,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这是讲学习的操作性,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先用四个积累、两个不积,说明学习的方法是“积累”;再用骐骥与驾马,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学习的态度是要“坚持”、有毅力;又用蚓和蟹正反对比,说明态度还要“专一”,只有专一、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劝学,围绕着“学不可以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说理很清楚,结构也完整,是一篇阐述学习道理的成熟的议论文。同时又因为,文章语言精炼,设喻贴切,读起来却不枯燥乏
7、味,又是一篇优美的古文。四、比喻的巧用(典故之二)劝学,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一共用了20之多,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荀子名言图文中比喻的形式,有两种。有的是博喻,即数条相类比喻连用,反复强调,增强语意,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再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都是比喻连用的例证。有的则是对比比喻,即正反比喻连用,形成巨大反差,让人印象鲜明,如“骐骥与鸳马”、“朽木与金石”,即是对比比喻。文中设喻的方式,也有三种。有的只说比喻,如“青,出于蓝”、“冰,水为之”。这是一对非常著名的比喻句子,已经融入现代汉语,活在人们的口语
8、中。讲到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越前人,人们只要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或者简为前一半,或者再简为“青出于蓝”,无须把其中隐含的道理讲出来,听者已完全听懂了。这是一种设喻精巧、用语精炼、表意丰富、而又含蓄的漂亮名言。这种只说比喻,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的含蓄比喻,只是本文设喻的一种类型。劝学名言又有一种,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还有一种,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设喻,进一步证明,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句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后,再用“不积蹉步”、“不积小流”
9、两句设喻,来进一步证明,层层推进,前后呼应,阐述道理十分透彻。再者,比喻的大量运用,在句子的组合上,又构成排比、对偶、对比修辞形式,使文章语言既具体形象,又精炼有味,既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文气流畅,铿锵上口,富有音乐节奏美,又有诗歌韵味,优美之至。五、劝学,古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先秦文章,从论语的语录体,到孟子的对话体,再到荀子,已发展成标题文章了。劝学是荀子首篇,著名的标题文章。劝学,是说理文章,论述学习的,论证严谨,结构完整,是一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出怎么办”的,议论文的标准样式。劝学竹简照片这种说理文章,容易写得枯燥无味,而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他博采实证,娓娓说理,又句法精巧,用辞精美,句式搭配精当,警句迭出,妙语连篇,很多句子被后人引入文中,有的句子还活在人们口中。世代公认,在我国古文学百花园里,劝学是一朵色彩缤纷、香气四溢的奇葩。兰陵荀子墓两千多年来,劝学久传不衰,也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继续发挥着不朽的引导功力,哺育着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陈存选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