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材及课程始终。教材中以德育为轴心,与智、体、美、劳巧妙的融合,以实现各育有机关联,融通共进。追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坚持横向配合、协同共育的发展方式,构建发展本位的课堂生态。首先,建构大思政课程体系,树立融合共育的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内容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在坚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还体现了“以
2、智启人、以体塑人、以美化人、以劳树人”的思想。因此,大思政背景下的五育融合,是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根本,对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综合实践、传统文化、班队会和少先队活动进行融合优化,形成大思政课程体系,发挥德育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达到课程综合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首先树立一种融合连通的教学思维,克服“点状”或“割裂”的教学思维,敢于打破五育“边界”,实现跨界对话。让五育的融合时时处处,和谐自然地发生。其次,发掘开放兼容的知识链条,促进跨学科融通共进。“五育”融合视野下的知识并不是不可融合的。深入研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发现其中渗透着诸多智、体、美、劳的教育,“五育”
3、的融合也并非平均用力、简单叠加。而是以德育作为轴心,适切地关联着其他“四育”,形成一种“德育+”的融合模式。因此,执教者要善于发掘开放兼容的知识链条,促进跨学科融通共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我们通过解读教材就可以巧妙无痕地进行五育融合。德育:带领孩子们寻找风,感知风,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与大自然有共在感。智育:引导学生用体验、观察、探究等方法了解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感知风的存在,知道风的作用及危害。美育:提升感受大自然之美的能力,提升生活审美情趣。劳动教育:知道多种和风玩的方法,学做风车,学会有创意的生活。再如我们爱整洁一课,蕴含着德、智、美、劳四方面的教育元
4、素。德育:关注自己的仪态、仪表,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初步感受整洁的形象给自己带来认同感。智育:了解什么是整洁,学习保持整洁的好方法。体育:指导学生注意仪容仪表,保持衣着整洁,培养讲卫生的习惯,培养健壮的体魄。劳动教育: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整理衣着的方法。再次,构建发展本位的课堂生态,采用综合多样的学习方式。“五育”融合的道德与法治课追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堂样态。融合需要开放和包容,因此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氛围;融合离不开关联和生成,所以教学实施并不是将“五育”截然分裂,而是一种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教学
5、方式,形成“1+1+1+1+D5”的生成性教学效果;融合还强调多元,需要教师根据情境综合采取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如,在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工厂,通过劳动体验等方式,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感悟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和美好。再如在教学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防震演练,现场纠正指导,让孩子们掌握防震自救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防震知识的“盲点”、防震技能的“疑点”、防震思想的“薄弱点”帮助学生启迪智慧,总结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执教者要树立融合联通的教学思维、确定科学融通的教学目标、发掘开放兼容的教学资源、组织综合多样的主题活动,突出立德树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融会贯通,突出体验过程。以“德育”作为中心和基础,辐射联结其他“智、体、美、劳”各育,形成一种“德育+”的融合模式。帮助儿童实现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全面的、融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