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20525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大学之道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2 .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3 .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理解“三纲”“八目”内涵的变化,体会儒家思想不断自我发展的生命力。教学难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环节一:认识大学的成书背景和重要地位【学习任务一】1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大学的成书背景。【教师解说】大学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卜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这里,特别强调是“相传

2、”其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现在比较公认成书时间是在西汉,因为大学的思想继承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所以其成书应该是在孟荀之后。2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大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大学”一词的含义。【教师解说】礼记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颍、程颐等大儒的推崇,在儒家的地位日益提升。最典型的标志是朱强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

3、“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时间教学环节环节二:理解三纲领的内涵,梳理其逻辑关联【学习任务二】1.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朱子所说人的“明德”来源于哪里?为何会被暂时遮蔽,学者的作用是什么?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票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在朱子看来,每个人的“明德”是从上天得来的,这样就赋予了每个人的明德以神圣性、平等性、不可剥夺性。每个人本来可以充满灵性,对世上一切都清清楚楚,具备了自然中切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应付所

4、有不同的事情。但是,凡人的禀赋有时会被个体的气质拘束了,被自己过分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以说不理性了。这就是作为一个个体来说,其“个性”会暂时性地遮蔽“天性”。但是,上天赋予的每个人的人性一一天性,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它只是暂时被遮蔽。在朱子看来,学者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每个人潜在的可能被遮蔽的“明德”彰显出来。2.请同学们阅读大学有关“亲民”的章句,探讨“亲民”的原始意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一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教师解说】“亲民”和“新民”的意义差别,历来是儒学发展史上是个争议已久的问题,我们教材上也给出了两种

5、不同的注释。那不同的解释背后的思想深义是什么呢?其合理性和思想价值是什么呢?先来看第一种解释:亲民一一亲近爱抚民众。其实要理解“亲民”的本来含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大学里关于民众的论述。“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这里的“所亲”就是指老百姓。离大学成书不久的孟子也有“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说法。时代相隔久远的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亲民”内涵时也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J应该说这些解释比较接近“亲民”的本义,体现了早期儒家对

6、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3 .对比朱子对“新民”的重新解释,请同学们思考此说对原解的突破性创见体现在哪里,进一步理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文化传统。子程子日:“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朱子所说“亲”当作“新”,“新民”就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其实这种改法也不是朱子的首创,而是另外一个宋代的大儒一一程颐,只不过朱子的解释影响太大了。仔细想一下,“新民”比“亲民”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简单地亲近,还要改变他们,使其“苟日新,日日新”。同时,“新民”是“明明德”的下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恢复了自己的光明德性

7、之后,也应该因着内心的不忍之心,帮助他人恢复自己的光明德性,体现了“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的思想。在这里“明明德”的主体是“学者”,新民的对象则是“民众”;前者的明明德是主动的,后者的“去其旧染之污”则是被动的。所以,尽管这个解释有比较大的争议,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儒学新的发展,也是我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传统的生动体现。4 .结合课下注释和朱子的解释,进一步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在朱子看来,“止于至善”之“止”,不仅有“处于”、“达到”、“立于”之义,且有“固守”“坚

8、守”之义,即要求人们通过学习、笃行而达于“至善之地”后,仍能执着地固守、坚持于此。【学习任务三】1.在理解了三纲领的内涵后,请结合王阳明的一段话,思考三纲领的逻辑关联。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学之学。王阳明亲民堂记【教师解说】明德、亲民两纲领是实践过程,而“止至善”是实践的理想境界。“止至善”既是“明明德”“亲民”的根本所在,亦是此二者要达到终极境界。同时,要做到“止至善”,也必须“明

9、明德”和“亲民”,所以,“止至善”统摄“明明德”“亲民”,是大学篇中提纲挈领的核心。2.明白了三纲领之间的逻辑关联,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最后一句说说达到“止于至善”将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教师明确】儒家所理想的达到“止于至善”澄明心境应该是这样的:第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知”,就是说你首先要知道能达到“至善”境界,这样其志向就会坚定不移,美好的愿景将引领着人们坚定理想志向。然后就是“心不妄动,性情安和”,前边说的都是“意志、情感”层面,下一步可以进入思考层次、理性层次了,开始能够“思虑精详”,最后就是到达实践层次,能够做到“处事合宜”。本段最后一句给我们指出了“止于至善”境界的原则一一就是要抓住“

10、逻辑本末、时间先后”。时间教学环节三环节三:理解八条目的内涵,梳理其逻辑关联【学习任务四】1 .要达到“止于至善”,大学是怎样追根溯源,列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 .事有终始,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学认为怎样一步步去实现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 .大学说物有本末,请同学们梳理八条目的逻辑层次。【教师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工夫;“诚意

11、、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工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人。其中,“修身”是核心,连接着知、修和用的工夫。本文最后一句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习任务五】1.在修身过程中,为什么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后才能“身修”呢?请结合相关材料阐述三者之间的逻辑层次。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大学【教师解说】首先来看大学里对

12、“心”和“意”的区分。大学里提到的“忿悔(即怨恨发怒),恐惧、好乐、忧患”等心理状态,还停留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视觉、听觉、味觉等浅层次的情感感受上。孔颖达对心的解释是“总包万虑,谓之为心”,在他的阐释中,“心”最重要的作用想千千万万的事情,其思虑是“笼统地、表面的,感受性”的,还未到对某个事物具体分析的程度上;而他对“意”的解释是“情所忆念,谓之为意”,即“情所记忆的”才能称为意,我们就此可以理解为“意”是比一般所说的“心”是更深刻的情思。所以说,如果想端正自己的心,使心中没有“怨怒、恐惧、好乐、忧患”等容易扰动人内心的情感,必须要“坚定”更深层次的情思一一即诚意。如果能

13、够诚实自己的“意”,即诚实自己的“情所忆念”,那么“心”就不会轻易倾斜、甚至走向邪恶了,就不会再有表面的不必要的情感扰动了。想想我们平时说的“心意、情意”等词,后面的“意”字比“心”比“情”字要更深刻一些。从词源上也能解释得通,说文解字里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段玉裁注“志即识。心所识也”,这个“识”是达到了一定的认知的层次。所以大学里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2 .致知和格物在八条目中处于认知层次,结合大学里的文字,说说致知和格物的内在关联是什么。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14、,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教师明确】“格物”“致知”是说人的认知工夫,天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只有用人的灵性去探究、去认识、去辨知天地万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知,才能“诚意”和“正心”。或者反过来说,之所以不能够意念真诚、心灵安定,就是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缺少充分的探究和认知。在这里,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深化和目的。3 .“修、齐、治、平”一一体现了儒家“由成己而达人,由内圣而外王”的人生进路,请结合大学里的相关语段,具体解释其内在逻辑关

15、联。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偷事,一人定国。尧、舜师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大学【教师明确】在儒家看来,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非常自然的事。一家之长是家人的榜样,国君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而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教师总结】大学开篇给我们建构了一个“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的人生理想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大道:那就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不远人,人能弘道”,这八条目让我们实现内在的身与心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