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优化竞技体育
2、人才培养模式,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二)工作目标2022年,在全县范围内布局50个体教融合示范单位,打造3个重点单位、47个基本训练单位,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参与人数,为竞技体育梯队建设打好基础。到2025年,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体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5年,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二、主要工作(-)构建“1+N”发展新模式。“1”是以
3、县竞技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县体校)为全县体教融合中心校,是指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多个特色项目。县体校要加强对特色项目的指导,形成优质的训练、选材、输送网络。鼓励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成立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将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校本课程。(二)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资源,支持传统体育特色学校成立项目代表队并进行常年训练,给予相应政策支持。探索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工作。(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师资供给渠道。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鼓励引导
4、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选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进校园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教学和训练,解决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数量短缺问题。完善体育绩效考评机制。保障体育教师待遇,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鲁政办字2021)136号)文件规定,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体质健康测试、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把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参加市级以上教育或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赛事成绩、基本功比赛成绩视同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保证体育在全县教学成果中占有一定比
5、例。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运动服装和体育装备。(四)深化体校改革。积极推动选址建设新体校,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改善办学条件。明确职责分工,职能部门密切协作,指导教育教学、训练、参赛等工作,做到优势互补,推动县体校健康优质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到县体校任教,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加强体校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练员,拓宽训练项目。(五)健全体育竞赛体系。完善各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优化提升竞赛体系,组织好综合性运动会、特色项目比赛、市县两级青少年体育联赛、锦标赛和各学校间交流赛。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竞赛
6、,组织举办县级青少年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联赛,定期召开校级项目运动会。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各学校除办好春、秋季运动会外,要积极开展特色项目比赛,因地制宜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每名学生掌握至少12项体育技能,做到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六)强化体育人才培养。优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体育特长项目培养渠道,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完善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培养机制。鼓励普通中小学与县体校开展联合教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3年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校一品、一校多
7、品”格局,体教融合培养的注册运动员不少于全部注册运动员的三分之二。抓好学前、低年级阶段的业余训练,夯实三级训练网格基础。(七)优化体育资源配置。落实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1号)文件精神,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和青少年开放,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所。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举办、参与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冬夏令营、户外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等活动。(八)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和资金来源,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
8、颖而出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九)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参与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引导学校建立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三、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由教体、发改、财政、人社、卫健、体育等部门、单位建立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落实见效。(二)保障经费投入。优化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经费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县、镇两级财政支持体教融合工作,保障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经费需求。落实体育教师、教练员大赛奖励、训练、服装补贴等相
9、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三)强化部门协作。教体、体育等部门、单位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教育、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发改部门将提高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纳入全局性工作统筹规划;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体教融合发展经费保障;人社部门负责指导教体、体育部门单位做好体育教师、教练员等事业编制人员的招聘、培训工作;卫健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等工作;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统筹考虑新体校建设选址用地问题。(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及时选树一批体教融合典型学校和个人,树立标杆,推广经验,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体教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