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干部培训班学员的《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干部培训班学员的《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近期读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这本书,第一次领悟到哲学方面的管理知识,深有感触。该书宜常读,仔细领悟。我的读后感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做好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事情。一个会管理的组织是单位最大的财富,能使单位永立不败之地。以下内容为读书笔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虽主观上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利他即是利已,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埋头做事,低调做人。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已知彼,百战不怠。对自己了解,对
2、别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均尽量去了解,才能扬长避短。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人在社会上,不能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四不”之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德,建设现代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企业。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从本质上讲,“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不言之教”,少说话多做事。一是在教
3、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物质快乐是一种“减法哲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商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的机会,只有通过“减担”的简易功夫,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作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宁愿不要车子、票子、房子,也要一份平平安安;宁
4、愿不要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也要一份恩恩爱爱。精神快乐是一种“加法哲学”。加强人文道德修养,不断塑造理想人格,不断提升人生境界,以获得心灵愉快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快乐指数也就越高。家和万事兴。家是人生求静的“避风港”。要构建和谐家庭,就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和妻柔”。百善孝为先。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体,也是父母施爱的载体。以“孝道”为核心的“亲情”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石和“发端处”。珍惜“亲情”,常回家看看。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每个人从上学开始,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整天地为其学业、事业和生活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虽然事业成功了,但是有人却失去了人间最珍贵的东西一一“亲
5、情”。随着家庭“亲情”的失落,人的感恩意识也大量的缺失,这都是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和纠正的。我们应寻回“亲情”,懂得感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从个人道德上,过分地追求名利财货,不但无益于贵生,反而会行伤德坏,身败名裂。中国管理的四种境界:“管理实践”境界、“管理科学”境界、”管理道德”境界、“管理艺术”境界。“管理实践”境界。老子认为“侮之”的混乱状态,是层次最低,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所谓“侮之”,是管理者依靠权势羞辱被管理者,使彼此处于严重的对立和仇视状态中。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
6、的境界,有待于进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智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管理科学”境界。法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境界。“以术治吏”、“以法治民”,全面实施“法、术、势”相结合的刚性管理。其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意义,较之盲目、无序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社会进步。缺点是在这种管理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相互关爱与信任,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管理者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不能管住员工的“心”,得不到下级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法商”。他们还只处于重“技艺”而轻“道德”的“管理科学”阶段。所以,必须进一步以正
7、道匡之,实施道德教化为主,法令制裁为辅的治国方略,由“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转向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管理道德”境界。从管理主体上要求以德“修身”,将管理者培养成“智、仁、勇”三位一体的管理者,使之达到“三忘”的道德境界,构建“义以为上”的道德人生。从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者实施“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只有如此,方可使管理者形成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管理境界。这是一种“同心多圆”式的管理境界。由“有为而治”向“无为而治”,这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管理艺术”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无为无事要求管理者顺应万物之理和人的本性而不恣意妄为。“无为而治”并不是
8、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处于“无为而治”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哲商”。他们以哲学智慧所追求的“无为”境界,我们称之为“管理艺术”境界。他们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百姓之心为心”,这种“不知有之”的社会效应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最高的奖赏,也是道家实施“无为而治”管理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处于这一“太上境界”的管理者已进入了“管理艺术”的阶段,这是一种有别于儒、法、兵、墨的“有为型”的“无为型”的管理。在道家看来,这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管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