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405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医院神经外科运动系统检查【解剖生理】运动系统主要由以下结构组成:1、周围(下)运动神经元由脊ftS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以及两者的运动纤维组成,是各种脊髓节段性反射弧的传出通路,参与所支配肌肉的营养功能,并参与肌张力形成。2、中枢(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束。起自皮层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运动细胞,发出纤维经内囊、大脑脚下行,分为两支:(1)皮质脑干束:来自中央前回上1/3部分,纤维到达两侧脑神经运动核,但面神经核下部、副神经核中支配斜方肌部分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支配。(2)皮质脊髓束:来自中央前回上2/3部分和旁中央小叶,到达延髓下端腹侧时,大部分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小

2、部分下降到脊髓不同平面时再陆续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上运动神经元支配下运动神经元,使肌肉收缩成为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自主运动,并抑制和调节下运动神经元的过度活动。锥体外系统包括底节、黑质、红核、丘脑底核等结构,经过网状结构及顶盖的神经通路,支配下运动神经元。系原始运动中枢,受皮层的抑制调节,并参与肌张力的形成。小脑系统通过三对小脑脚(绳状体、桥臂、结合臂)与大脑、基底节、脑干、脊髓等联系。支配下运动神经元主要通过红核及网状结构的下行通路,以维持躯体的平衡和自主运动的准确、协调和流利,称为共济运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1、肌力先观察自主活动时肢体动度,再用作对抗动作的方式测试上、下肢伸肌和屈肌

3、的肌力,双手的握力和分指力等。须排除因疼痛、关节强直或肌张力过高所致的活动受限。轻微肌力减退检查方法:双手同时迅速握紧检查手指。患侧握手较慢,力量稍轻。双手指尽力分开后手掌相对,观察两侧指间隙大小。患侧分开较小。两臂前伸或两腿上举,患臂或患腿逐渐下垂(Barre试验)。仰卧、伸直下肢时,可见患侧足外旋;或双腿屈曲,使膝、髓关节均呈直角,可见患侧小腿逐渐下垂(MagaZini试验)。肌力按六级分法记录,肌力的减退或丧失,称为瘫痪。“0级”一完全瘫痪。“1级”至“4级”,为不全性瘫痪或轻瘫:“1级”一有肌肉收缩而无胺体运动;“2级”一肢体能在床面移动而不能抬起;“3级”一肢体可抬离床面;“4级”一

4、能抵抗部分外界阻力;“5级”一正常肌力。按瘫痪的性质分为:(1)下运动神经元性(周围性)瘫痪:见于脊髓前角细胞、前根以及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肌力减退或完全不能活动,肌张力减低,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2)上运动神经元性(中枢性)瘫痪:见于中央前回或皮质脊髓束损害。也出现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不能活动,但由于其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被解除,故出现肌张力痉挛性增高(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常有版、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但浅反射减弱或消失。除失用性萎缩外,肌肉无局限性萎缩,亦无肌震颤。但在严重病变的急性期可出现为肌张力降低,深反射消失。2、肌容积观察、触摸肢体、躯干乃

5、至颜面的肌肉有无萎缩及其分布情况,两侧对比。必要时用尺测量骨性标志如澳、踝、腕骨上下一定距离处两侧肢体对等位置上的周径。肌萎缩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可见于各种肌病,如肌营养不良症等。后者称肌源性肌萎缩。失用性肌萎缩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关节固定等。肌病时还须注意腓肠肌等处有无假性肥大。3、肌张力:指肌肉的紧张度。除触摸肌肉测试其硬度外,并测试完全放松的肢体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大小,做两侧对比。(1)肌张力减低:见于“牵张反射弧”中断时,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后根、后索病变等。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休克期。小脑病变。某些锥体外系病变,如舞蹈病等。(2)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

6、,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麻痹等。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状”。此外,脑干前庭核水平以下病变还可见去大脑强直-四肢呈现强直性伸直。皮质广泛病变可见去皮质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前臂紧贴胸前,下肢强直性伸直。共济运动平衡与共济运动除与小脑有关外,尚有深感觉参与,故检查时应睁、闭眼各作一次。肌力减退或肌张力异常时,此项检查意义不大。共济运动检查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指鼻试验:嘱用示指尖来回触碰自己的鼻尖及检查者手指,先慢后快;跟膝胫试验:仰卧,抬起一侧下肢,然后将足跟放在对侧膝盖上,再使足

7、跟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此外,也可观察患者作各种精细动作如穿衣、扣扣、写字时表现。平衡检查常用Romberg试验:并足站立,两臂前伸,观察有无晃动和站立不稳。(1)小脑性共济失调:睁闭眼均有共济失调表现,肌张力减低。小脑半球病变以肢体共济失调为主,小脑蚓部病变以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为主。(2)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缺失所致,故睁眼视力代偿后,共济失调不明显。多累及下肢,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震颤觉和关节位置觉丧失,行走时有如踩棉花感,为此,行走时举足过高,踏地过重,呈现“跨阈步态”。黑暗中症状更加明显。见于后索及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5、不自主运动不自主发生的无目的异常运动。注意观察其形式

8、、部位,速度、幅度、频率、节律等,并注意与自主运动、休息、睡眠和情绪改变的关系。两侧对比。(1)震颤:为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动样运动,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后者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静止性震颤:指肢体静止状态下出现的震如震颤麻痹症,震颤多见于手及手指,典型者呈“搓药丸”样。运动性(意向性)震颤:指肢体运动且指向一定目标时出现的震颤。震颤在肢体快到达目标时开始出现或变得更明显,多见于小脑病变。(2)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为局限于肌肉的细小、快速或蠕动样颤动,不引起关节的活动。发生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期,肌肉极度萎缩时可消失。(3)抽搐:分为两种:阵挛性抽搐:阵发性发作的主动肌群与拮抗

9、肌群的有节律的交替性收缩。可见于颜面(如面肌抽搐)、肢体(如局限性运动性卿痫)或全身(如强直性痉挛性i痫发作的痉挛期)。强直性抽搐:阵发性发作的肌肉或肌群持续性强直收缩。可局限于某一肌肉(如腓肠肌痛性痉挛)、某一肌群(如手足搐搦)或全身(如强直性痉挛性癫痫发作的强直期)。(4)舞蹈样动作:为不规律的、不对称的、幅度不等的急促动作。如突发的肢体伸展、挤眉、眨眼、伸舌、摆头等。见于锥体外系病变。6、姿势步态改变临床上最常见的为偏瘫步态:摊侧上肢内收、旋前、屈曲,并贴近身体不摆动;下肢则伸直,不能屈曲,行走似划圈。见于锥体束病变恢复期。此外,尚有双下肢张力增高引起的剪刀(痉挛)步态,小脑病变引起的酒醉(蹒珊)步态,震麻痹引起的慌张步态,下肢弛缓性瘫痪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引起的摇摆(鸭行)步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外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