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3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 .学写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1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3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
2、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5 .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过程板块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1 .猜谜语。引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则谜语。课件出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葡萄)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种植物:丝瓜)2 .揭示课题,感知课题。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3 .板书课题。
3、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板块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1.引导交流: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4 .学生读后,教师介绍: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
4、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板块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2 .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嫩茎一顺儿重叠空隙漾起波纹叶柄触着墙弯曲蛟龙萎了(1)指名读。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的和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课件出示: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啊(qu)了。这首乐留(qu)多难弹啊!(2)识记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
5、这些生字分类来记。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上下结构:占、茎、萎。上中下结构:叠。全包围结构:固。(3)指导书写。分类指导:“操、嫩、均、隙、柄、瞧”是左窄右宽,“茎、萎”上扁下大。重点指导:“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隙”,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3 .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是学习文
6、本的基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一步步落实,就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板块四品读画面,积累词句1.指名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2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 .教师引导: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4 .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第35句)5 .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6 .学生交流。(1)预设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新鲜”的意思是什么?(鲜艳光亮)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
7、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指名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2)预设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3)预设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欣赏视频:风吹过铺满墙面的爬山虎的情形。7 .学生配乐诵读第2自然段。8 .抄写第2自然段的第35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设计意图】抓住“引人注意”一
8、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想象爬山虎铺满墙面的美丽景象。欣赏视频能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诵读和抄写让积累语言的目标得以实现。第2课时【课时目标】1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 .学写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板块一学文画图,研读“爬山虎的脚”1 .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2 .读文画句。(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
9、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 .读文画“脚”。(1)教师画图,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1: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在课文中找依据)预设2: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
10、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预设1: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预设2: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如果学生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在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写位置的
11、句子,第二组读写形状的句子,第三组读写颜色的句子,最后一句大家齐读。4.小结: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设计意图】读文画“脚”,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反复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意思。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能让理解更深入。按意思分类朗读,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真正达到了习得语言的目的。板块二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引导:读第4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点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读一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
12、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引导: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怎样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课件出示:(触)(变)(巴)(弯)(拉)(贴)(4)学生读后交流。预设1: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调整词序。预设2: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能否去掉“变”“弯”,以及理由。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
13、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2 .看画面配解说词。(1)观看视频: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2)让学生给画面配解说词。引导:解说要讲究方法,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3 .教师提问:(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4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预设1: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预设2:“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14、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2)教师请学生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3)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5 .教师提问: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6 .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教师小结:第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设计意图】要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必须找到表示动作的相关词语。设计中以“触”字给学生示例,又预设学生找得不全,找到的词
15、语顺序不对等情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能提高学习效率。配解说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习惯。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爬,还是“一脚一脚”地爬的呢?这里展开讨论,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者的角度,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而受到启发。板块三领悟方法,学写观察记录1.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2 .引导: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语文要去(“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3 .阅读“资料袋”。(1)教师引导: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